50 強弩之末
【溯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韓安國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
【釋義】
強弩所發的箭,已達射程的盡頭。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故事】
西漢時,有一位叫韓安國的人,本是梁王劉武的中大夫,后來因為觸犯國法,被免去了職務。武帝繼位后,知道韓安國很有才能,便把他召回京城,派他擔任北地都尉。
這時期,漢朝和匈奴的關系戰和不定,時而交戰,時而議和。一天,匈奴突然派一位使者來長安,要求和漢朝議和。武帝不知匈奴的真正用意,一時之間難以決定。于是召集朝廷的文武官員,共同討論這件事。
朝中大臣有個叫王恢的人,過去在邊疆做過幾年官,對于匈奴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他認為憑漢朝的軍事實力,一定能掃平匈奴。因此反對和匈奴議和,建議漢武帝立即發兵征伐匈奴。
韓安國聽了,不同意他的觀點,說:“匈奴現在的兵力日益壯大,而且是騎兵居多,神出鬼沒,流竄不定,我們漢朝士兵卻不擅長騎術。如果我們出兵千里去圍剿匈奴,勞師動眾,不但很難成功,而且還會給匈奴勝利的機會。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一支箭,飛行到最后,已經沒有力量了,連最薄的綢緞也無法穿破;也就像是狂風的尾巴,連很輕的羽毛也無法吹動。我們現在發兵征伐匈奴,是不明智的做法。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們締約談和,等我們有了強大的實力再發兵也不遲。”
漢武帝覺得韓安國的分析很有道理,就采納了他的意見,和匈奴議和。
【智慧語林】
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知己”與“知彼”相比較,“知彼”就更為重要。而對生死相敵的對手,這一條則更為重要。偉大的角斗士都是不會隨便輕視他的對手的。要做到“知彼”,最好的方法莫過于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失敗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從來都不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問題。
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他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進入你視線中。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從容應對,要么伸出理解的援手,要么防范對方的惡招。對于圍棋高手來講:對方好點就是我方好點,一旦知道對方出什么招,大概就勝券在握了。
上一篇:張口結舌典故故事|張口結舌釋義
下一篇:當局者迷典故故事|當局者迷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