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前無古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前無古人:qián wú gǔ rén
詞源: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詞由: 唐朝武則天執政時, 建安王武攸宜率領軍隊北征契丹。當時三十五歲的陳子昂被任命為隨行參謀。武攸宜這個人無智無謀, 不是個將才, 一到前方, 連連吃了敗仗。有才有抱負的陳子昂幾次向武攸宜獻策, 并自告奮勇, 請求撥給他萬人, 作為前鋒。武攸宜非但不采納陳子昂的計策, 反而遷怒于他, 把他由參謀降為軍曹。陳子昂一片報國忠心遭到了打擊, 心里十分氣憤。部隊當時正駐扎在舊時的燕地, 他想到了古代燕昭王重用趙國樂毅等人的史實, 便登上古老的“幽州臺”(在今北京),寫出了“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的悲歌,吊古傷今, 抒發胸中的不平。
詞義: 從前的人從來沒有這樣做的, 是空前未有的。
書證: 宋·洪邁《容齋四筆》卷二:“二者皆句語雄峻,前無古人。”宋·劉攽《中山詩話》:“文惠喜堆墨書,深自矜負, 號前無古人, 后無來者。”
上一篇:成語《刻畫無鹽》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割雞焉用牛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