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無為而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無為而治:wú wéi ér zhì
詞源: 《論語·衛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 其舜也歟?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詞由: 虞舜是古代的賢君。他當政時, 天下太平無事。有一次, 孔子對學生說:“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太平的君主, 只有虞舜能做到。究竟什么緣故呢! 你整天見他恭恭敬敬的樣子, 坐在南面, 好象無所事事。原來他是沿襲了堯的治國主張, 不作絲毫的改變。”學生問道:“老師, 那么舜的那套治國主張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說:“舜的治國之道就是以德化民, 而不用政刑。”詞義: 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太平。無為: 無所作為。治: 統治,治理。泛指用德來感化老百姓, 不施刑罰。
書證: 漢·楊雄《劇秦美新》:“昔帝纘皇, 王纘帝, 隨前踵古, 或無為而治, 或損益而亡。”漢·張衡 《西京賦》:“暫勞永逸,無為而治。”
上一篇:成語《方枘圓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無可奈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