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天時①不如地利②,地利不如人和③。
三里④之城,七里之郭⑤,環⑥而攻之而⑦不勝。夫⑧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⑨不勝者⑩,是(11)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12)非不高也,池(13)非不深也,兵革(14)非不堅利(15)也,米粟(16)非不多也,委(17)而去(18)之(19),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域民(20)不以(21)封疆(22)之界,固國(23)不以山溪之險(24),威天下(25)不以兵革之利(26)。得道(27)者(28)多助(28),失道(30)者寡助。寡助之(31)至(32),親戚(33)畔(34)之;多助之至,天下(35)順(36)之。以天下之所順(37),攻親戚之所畔(38),故君子(39)有(40)不戰,戰必勝矣。
[注 釋]
①天時:在古人看來,包括時令、氣候,甚至政治形勢等,凡不是人所能控制的,都籠統地稱為“天時”。②地利:有利的地理條件,如高城深池、山川險阻等。利,形容詞用如名詞。③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一致、精誠團結等。和,形容詞用如名詞。(4三)里:方圓三里,即邊長三里。⑤郭:外城。⑥環:包圍,名詞用如動詞。⑦而:是轉折連詞,但是,卻。⑧夫(fú):發語詞,無義。⑨然而;如此,卻……。然,如此。而,卻。⑩者:表提頓。(11)是:這(說明)。(12)城:城墻。(13)池:護城河。(14)兵革: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zhòu)。(15)堅利:堅,堅固,形容“革”;利,銳利,形容“兵”。(16)米粟:泛指糧食。(17)委:舍棄。(18)去:逃離。(19)之:代“城”。(20)域民:使人民定居在國境之內。域,界限,名詞用如使動詞,即“使……在界限之內”。(21)以:靠,憑借。(22)封疆:疆域,國土。“封”與“疆”同義。(23)固國:使國防鞏固。固,形容詞用如使動詞。(24)險:險阻。(25)威天下:“威于天下”的省略。威,威震,建立威望,形容詞用如動詞。(26)利:銳利,精良。(27)道:治國之道。這里說的“道”,即孟子主張的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28)者:指代君王。(29)多助:即“助者多”,支持者多。(30)失道:不行仁政。(31)之:到,動詞。(32)至:極點,動詞用如名詞。(33)親戚:這里特指父母。(34)畔:通“叛”。(35)天下;天下人,以地代人。(36)順:歸順。(37)所順;……順從的優勢。所,指代由“順”而形成的某種形勢。(38)所畔:指眾叛親離的暴君。所,指代不行仁政的暴君,即“失道者”。(39)君子:這里指行仁政的君主。(40)有:連詞,或,要么。
[譯 文]
(有利于作戰的)的天氣、時令不如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重要),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又不如人民的團結一心(重要)。
(譬如有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它的)外城(也不過)方圓七里,(敵人)圍攻它卻未能取勝。(既然能長期)圍攻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進攻的天時,(雖然)如此,卻未能取勝,這(就證明)得天時不如得地利啊。
(又如,守城的那一方)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和甲胄不是不堅固不銳利,
(儲備的)糧食不是不充足,(然而遭到攻擊)就棄城而逃,這(就證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啊。
所以說:不能單憑劃定的邊界來使人民定居在國境之內,不能單憑山川的險阻來使國防鞏固,不能單憑武器裝備的銳利精良來威服天下。行仁政的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幫助他的人就少。幫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父母都背離他;幫他的人多到極點時,天下人都跟
從他。(君子)憑借天下人都跟從(自己)的優勢,去攻打(連)父母都背離他的(暴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子要么不打仗,(如果要)打就一定能取勝。
[鑒 賞]
這篇短論闡述了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敗和國家存亡的關鍵,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
文章首先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句中連用兩個“不如”,表示一個更比一個重要。用這種比較句式提出論點,使觀點十分鮮明突出。
接著分兩層進行論證:第一層用天時與地利作比較。如果攻方從四面包圍了一座小城,可見得了“天時”,但最終卻不能取勝,那是因為守方雖然城小,卻占有“地利”的緣故。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的證明。第二層再用地利與人和作比較。如果守城的一方,城墻高,護城河深,武器裝備精良,糧食充足,憑這些地利條件應該能守住,把進攻者拖垮。結果卻“委而棄之”,那就是因為內部不團結,不齊心,再好的地利條件也發揮不了作用,反而被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城者戰敗。這就是地利又不如人和的證明。
最后,進一步提出“人和”的實質是“得道”(“得道”按孟子的原意也就是“行仁政”),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文章先用三個結構相同的否定句式,說明了“域民”、“固國”、“威天下”都不能靠天時或地利,自然推導出要靠“得道”,進而以“得道”與“失道”的結局作對比:“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說理十分透徹,令人信服。
文中大量運用了排比句,行文氣勢磅礴,從而使論述具有震撼力。
上一篇:《歸去來兮辭》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惠子相梁》文言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