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哀毀骨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哀毀骨立:āi huǐ gǔ lì
詞源:《后漢書·韋彪傳》:“彪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療數年乃起。”
詞由:韋彪是后漢時人,字孟達,是有名的孝子。漢章帝時,累官大鴻臚。他孝順父母,完全出于誠心,而不是為了盡孝道之禮。他的父母先后死了,他都帶孝三年,不出房門。對父母的死,他很悲痛。他不僅在形式上表示孝道,而是從心里哀悼父母。三年孝期過后,他瘦得不象個樣子,就成了個骨架子,人都變形了。后來經過好多年的醫治,才恢復健康。就因為他身體弱,做官時常生病,最后病死在職上。詞義:極度的悲哀,使人成了個骨架子了。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頭立:形容人消瘦到了極點,只剩下骨架子。形容因父母死去悲哀過度,身體消瘦得不象個樣子。
書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眾親戚已到,商量在本族親房立了一個兒子過來,然后大殮治喪。蘧公子哀毀骨立,極盡半子之誼。”
上一篇:成語《吹毛求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哀而不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