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點絳唇艷香茉莉》詠茉莉花詩鑒賞
畏日炎炎,梵香一炷薰亭院。鼻根充滿。好利心殊淺。貝葉書名,名義誰能辨。西風遠。勝鬟不見,喜見瓊花面。
茉莉,因一名抹麗,可以作鬘,所以佛名鬘華。晉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狀》上說:“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末利花,似薔蘼之白者,香愈于耶茗花。”王十朋這首詞正是根據茉莉花的這些別名、別稱大作文章,從而在立意上別出心裁,創(chuàng)作出獨特的詠花詞,很值得一讀。
“畏日炎炎,梵香一炷薰亭院,鼻根充滿。”開頭這三句側重描寫茉莉之香。扣住“艷香茉莉”之題。第一句是環(huán)境描寫:“畏日”說明太陽光太強太熱了,簡直令人害怕,所以后邊又加上“炎炎”兩個字,意思是熱得太厲害,象火烤一樣。唐人韋應物就有“炎炎日正午,灼灼花俱燃”(《夏花明》)的詩句。所以,可以想見天氣熱的程度了。那么,在這種環(huán)境下茉莉花是什么情形呢?它就象一炷香燒起來那樣,香氣四散,充滿亭院。“梵”,佛語中是清凈之意。葛洪《要用字苑》中說:“梵,清也。”“梵香”即佛香。《本草綱目》中說“末利,本梵語。”所以詞人由此生發(fā),說茉莉之香如同僧院中點然的佛香一樣氣味濃郁。“薰亭院”三個字充分表現出香氣濃郁的程度,既然它能“薰亭院”那就可知其香如何濃烈了,在夏天那炎炎烈日之下,空氣悶熱,風又很輕,四周充溢著茉莉的芳香,經久不散。因此詞人在后邊又加了一句:“鼻根充滿”。進一步表明茉莉花香的濃郁強烈。它不僅在亭院中四處漫延,而且還進入人的鼻孔,把人的鼻孔都填滿了。開頭這三句詞,詞人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極力刻畫茉莉之香,已經把“艷香茉莉”的題意寫盡了。
上片最后一句:“好利心殊淺。”意思上已不同于前三句,不再是描寫茉莉之香了,而是別開一境,從茉莉的別稱作文章。因為茉莉花也稱“末利”,作為詞匯來說,它原本指從事工商業(yè)而從中獲利的人。《史記·商君傳》:“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在過去,商人在人們眼中一般以好利取巧為特征,因此人說無商不奸。詞人正好抓住這一點,由此生發(fā)開去,意思是受末利香薰陶,人的好利之心也因之淡薄。
下片開頭兩句緊承上片末句,但詞意又有一變:“貝葉書名,名義誰能辨。”“貝葉書”即佛經的泛稱。唐柳宗元《晨詣超師院讀禪經》一詩中有“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其源是因為有一種樹名為“貝多”(梵文音譯),其葉可裁為梵夾,用以寫經。因此人們以貝書代佛經。此處詞人的意思是:茉莉花又稱末利,從文字上看有好利之意。 又叫末麗,又叫鬘華,這么多名字,這么多含意,其本意到底如何呢? 由此詞人便以那深不可測的佛家經典為喻,說它同佛經一樣高深,所以便說它“名義誰能辨”? 的確有些不好解釋。
最后幾句詞用筆也很有趣:“西風遠。勝鬟不見。喜見瓊花面。”第一句是交待時節(jié),茉莉花大都開在夏秋之交,此時天氣正暖,正象詞人開頭所描繪的那樣:“畏日炎炎”,茉莉正處盛期,離凋落之時還遠,因此詞人才說“西風遠。”意思是茉莉還遠遠末至凋謝之期。最后兩句詞緊接著這句進行描寫:因為西風還遠遠未至,茉莉正值盛期,所以還看不到由茉莉修飾過的“勝鬟”。開頭已經說過,茉莉佛名為鬘華,意思是它可以飾發(fā)。那現在還看不到它修飾過的美發(fā),茉莉當然是方興未艾了。于是詞人又轉出另一句:“喜見瓊花面”,“瓊花”本為花卉名,即玉蕊花,“其花白玉色,其香殊異,其高丈余,是名玉蕊。”不過此處是打比方,詞人覺得茉莉花潔白純正,同玉蕊花一樣,故有此語。
這首詞句新意美。詞人根據茉莉花別名別稱多的特點,翻出新意,新人耳目:如根據茉莉又名“末利”,便擬人化地說它“好利心殊淺”,新鮮活潑。另外在狀物上用筆精妙,纖微畢至。例如寫在炎炎烈日之下茉莉的香氣,說它“梵杳一炷薰亭院”。不僅有具體的形象,又可以使人聯想到它的氣味。“鼻根充滿”一句給人的印象更為具體,描寫茉莉芳香撲鼻,簡直精妙已極。
上一篇:陳學洙《茉莉》詠茉莉花詩賞析
下一篇:吳敬梓《惜紅衣紫茉莉》詠茉莉花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