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就像播種,仁愛比聰明更難得
中國古人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諧,以及社會的秩序與平衡為價值目標。因此,中國人把“和為貴”作為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極力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和平與和諧。“和”既是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又是人際交往的目標所在。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是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謀求對立面的和睦共處同樣是一種“和”。
高明的人總是追求和諧,為此而包容差異,在豐富多彩中達到和諧;不高明的人,總是強求一致,因容不得差異而往往造成矛盾沖突。“和”是一種方法、一種情懷、一種胸懷、一種氣度、一種風度,更是一種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同時擁有兩種心態,其一是融入社會,與他人、與社會和諧共處;其二是要時時刻刻擁有質樸之心,不為社會環境所影響,做純真而自然的自我。這里的質樸、純真、純樸以及自然,事實上,就是指做人必須真誠,不可以肆意偽裝自己,也不可以刻意地欺騙別人,這樣才能保持心情舒暢,與人關系和諧。
處世之道的原則是做事情拿捏好分寸,避免“過”和“不及”;“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怨報怨將會使“怨”惡性循環,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失;以直報怨,以德報怨,我們得到的將比失去的更多、更大。
子游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說,侍奉國君過于頻繁瑣碎,臣下就會自取其辱;和朋友交往過于親密繁瑣,朋友的關系就會變得疏遠。
孔子也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思就是,人做事要保持一個尺度,不要凡事大包大攬。例如,你真正為自己的孩子好,就是讓孩子學會獨立去獲得成功,獨立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夫妻之間也要給對方留一點分寸,留一點余地。對待工作要盡心盡責,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本分,不要越俎代庖。“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君子對于社會、人、事,既不在某些方面表現得特別有傾向,也不在某些方面表現得特別冷漠、疏遠,以恰當的原則與方式來對待一切人、事,少說多做,才能“修己以安人”。人修身不僅是為了完善自身,也是為了完善社會。
人必須擁有一顆本有的質樸之心。面對不同情況要保持正直之心和謙恭誠懇的態度,展現出真實的自我,不做掩飾和隱藏,讓別人發現你最真實的一面——缺點與優點共存,并勇敢地把自己的缺點暴露出來,接受別人的批評,這樣自己才能不斷地進步。人不可以隨便地舍棄自己的質樸、自然的心。如果每件事都隱藏自己,欺騙別人,別人也會欺騙你,世界就會充滿欺騙,你的生活將永無寧日。
沈從文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他以一篇小說《邊城》震撼文壇,成為中國文壇赫赫有名的作家,他以坦率和純樸的品質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沈從文家庭條件不好,小時候沒有上過幾天學,他的學問是靠自學而成的。他沒有學歷,但是他有很好的學問。年輕的他懷揣著夢想到北京闖蕩,他一邊找人借書來讀,一邊經常跑到北京大學聽講。結果,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增長了知識和見聞,又因為他的旁聽,很多老師都認識他,他也結識了很多著名的大師,并與他們暢談,向他們請教。他自己在不斷地成長。
后來沈從文到了上海。上海在那時號稱十里洋場,繁華非常,這個外地的鄉下人經常受到別人的輕視和鄙夷。然而,沈從文堅定志向,努力尋求學問,終于他以靈氣飄逸的散文而震驚文壇。后來他被當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
沈從文以輕靈俊逸的筆調描寫人的真實的情感,贏得了很多讀者的青睞,他的作品風靡整個文壇,他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具有了很高的聲望。但是,現在讓他來給大學生們講課,這可給他出了一道難題,因為在此之前,他從未給學生上過課。
然而,人生總會有第一次。沈從文經過幾天精心的準備,寫好了講義,應該算是胸有成竹了。可是當他第一天走上講臺,看著臺下的一群學生,那一張張可愛的面孔不禁讓他心跳加速,緊張得不行。從開始上課到他說出第一句話,期間整整有十多分鐘,臺下一片寂靜,大家都在期待著這位大師的精彩演講。然而,當他開始講課時,由于心情十分緊張,他竟然把準備好的內容忘得一干二凈,只好低著頭照著講義念。這樣不但使講課顯得十分枯燥,而且十來分鐘后就講完了,剩下來的時間應該怎么辦呢?
沈從文冷汗直流,心慌意亂,臺下依然很靜,只是有點尷尬的成分在里面。學生們的眼睛仍然望著這位傳說中的大師。幾分鐘的靜謐之后,沈從文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句話:“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臺下頓時響起一陣善意的笑聲。
后來,胡適先生聽說了這件事,他不但沒有批評沈從文,反而很幽默地說:“沈從文的第一次上課成功了!”有位學生聽了這堂課后,在日記中寫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誠令人欽佩,這是我有生以來聽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堂課。”
沈從文在面對如此尷尬的局面時,沒有選擇硬撐著“臉面”,天花亂墜地吹噓,而是十分真誠地表示他非常害怕,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魄力啊!沈從文不愧是文壇巨匠,他的真誠與坦率贏得了學生和老師的一致諒解和尊敬。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戴著“面具”,但人在一生中,無論是對朋友、對社會還是對家人,都不可以用虛偽來應付。虛偽的種子只會結出虛偽的果實,真誠才是做人的關鍵。一個人假使總是用虛偽“對付”他人,那么,他總有一天會被戳穿,會被識破,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應他。
人與人之間,只有真誠才是通向別人內心深處的橋梁。以一顆真誠的心與人交往,人才能在遇到挫折時,獲得別人的幫助,才能更好地前行。怎樣才能與人相處得更好呢?
1.“和為貴”
無論是與人相處,還是事業與工作,都需要“和氣生財”,互相爭斗不如互補合作。與其兩敗俱傷,不如彼此都退讓一步,化干戈為玉帛,這樣雙方都受益!
在美國有許多高速公路從荒無人煙的沙漠中穿過,如果發生汽車拋錨、油被耗盡等狀況,司機只能在沙漠中苦苦等待其他車輛經過,載自己一程。
目睹這種狀況,一個叫格林的人在一條高速公路旁投資修建了一家小型加油站,提供加油、修車等服務。由于沿途只有這一家加油站,格林的生意自然十分興隆。
鄰居漢克見狀,非常眼紅,他躍躍欲試,準備在格林的加油站旁再開一家,希望也能大賺一筆。他的父親卻極力勸阻,并建議他改開一家小旅館,也許更能獲利。
漢克的父親解釋說:“格林的加油站已經能滿足過往車輛的需要了。你與其模仿他再開一個,不如提供他未提供的服務。再開加油站,無疑是展開惡性競爭。而開家小旅館,則是和他互利,并會開發出另一個新的市場。”漢克聽后,覺得父親所言極是。
于是,在這條沙漠中的高速公路旁,司機們可以去格林的加油站為車加油,也能到漢克的小旅館吃飯、洗澡,甚至住上一晚,十分方便。格林和漢克的生意越做越興隆。
漢克沒有和格林展開惡性競爭,而是另辟蹊徑,與格林的生意形成互補,從而雙方都受益。
這就是不斗氣、和平相處的好處。
一個人的修養在于平時自己的所作所為。與其事事張弓拔弩,斤斤計較,不如樂觀向上,寬以待人。人際關系就像播種,如果你不再為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于懷,你的修養肯定大大提高了。所以,對任何事情都不宜吹毛求疵,過分地追求完美。不自卑自憐,丟棄個人成見,拋開感情用事的不良習氣。當你能原諒自己和他人的錯誤的時候,不愉快就會隨之消失,從而做到與人和平友好地相處。
2.與人為善,存善心,以善待人
3.對周圍一切存愛敬心,恭敬、謹慎、細心
4.成人之美
別人有好事,我們應該幫助他、成全他,不能搞破壞。即使是對“壞人”,只要他做的是好事,我們也要幫助他。任何時候,對社會有好處,對人們有好處,就可以伸出援手。人即使不善,我們也要經常輔導、幫助他,盡心盡力去感化他,使他改過自新。
事實上,處世是一門大學問,如果你能以“和”對一切人與事,人生中就沒有做不好的事,也沒有處理不好的關系。
上一篇:坦然面對生命中的不完美
下一篇:學會“修心”,平和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