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對生命中的不完美
完美,是人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但是,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被這份對“完美”的追求壓得喘不過氣來,尤其當人們執著于一些并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時。俗話說: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榮辱相依,福禍相倚。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上沒有哪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人沒有誰是挑不出一點毛病的。對于無法改變的缺陷,我們要順其自然,不因缺陷而痛苦,要更樂觀積極地生活,增強自身優勢。
有一個年輕人,待人彬彬有禮,做事非常勤奮,可以說是德才兼備。但是,他卻一直苦惱于自身的缺陷——他只有一只胳膊,另一只胳膊在一次上山砍柴時摔斷了。他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看見別人都四肢健全生龍活虎,他實在抬不起頭來。為了戰勝這種苦惱,他發奮學習,每當徜徉于書的海洋之中,他很快就可以達到物我兩忘。但是,一旦放下書本,那種極端的痛苦與自卑又向他襲來。
山上住著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老人非常擅長開導人,年輕人慕名來到山上。他向老人傾訴了自己的苦惱,把那只因為沒有手臂而空著的袖子轉向老人,說:“您看,這就是折磨我多年的缺陷。”老人把手伸進年輕人的袖管里,然后抬起頭來微笑道:“什么缺陷?你的袖筒里什么都沒有!”
每個人都渴求生活能夠完美一些,奢望上天能多一些關照,生命的旅途不要有太多的曲折,行走之路不要遍布坎坷,但人的一生總有事與愿違之時。好與壞、富與貧、愛和恨都是生命的“負擔”,都應適時放下。擅畫者留白,擅樂者惜聲,養心者留空。何時放下,何時就得輕松。因此,拋開那些完美主義的念頭,人就可以收獲那些隱藏在平凡和樸實中的幸福。
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自己生活中的不完美,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不完美之中的完美,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讓不完美變成完美,所以人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自己生活中的完美與不完美,那樣,就能發現生活中不一定要處處完美。其實,生命需要很本真的那一面,比如饑餓時的一碗熱粥,寒冷時的一件棉襖,黑夜里的一盞明燈,休息時的一張床,行走時的一雙鞋……至于是否是那一道又一道精致的菜肴,那衣服上是否繡了花,鞋是否名貴等,都只是生命中一些可有可無的點綴,而不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少些抱怨,多些感恩;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少些埋怨,多些積極,人就可以在完美與完美之間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個平衡點。
蘇東坡有這樣一首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滄海變桑田,多少年過去,山巒都可以夷為平地,何況人生!人生本來就不完美,只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放寬即可。心里的空間大了,人精神就舒暢了,能坦然面對世事,也就達到了一種境界,心自然也就能夠靜下來,不會偏執,生活更快樂,許多不切實際的渴望也就會沒有了。
有人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平常事中都孕育著大道理和大智慧。瓦特能在燒開水的時候得到啟發,從而改進了蒸汽機;科學家能從蜻蜓的飛行中,得到直升機飛行原理的靈感。其實,很多事情只要我們用客觀、冷靜的心態做一番分析,換種角度來看,就不難發現:不完美其實也是一種完美。
有人說,人生就是跌跌撞撞地前行,這樣才能真正品味到酸甜苦辣的滋味。不完美有的時候并不是一件壞事。假如你還在為自己擁有的生活感到不滿意的話,你要么用自己的努力把這些不完美變成你想要的完美,要么就換種角度思考問題,沒準兒有的時候你看到的不完美恰恰卻是別人眼中的完美。
當然,追求完美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追求完美能使自己達到優秀,但真正的優秀與完美是兩回事,一個不完美的人未必就不是一個優秀的人。人要允許修正自身的缺點和錯誤,同時也要允許自己犯一些錯誤。心態健康的人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不足,并能夠寬容對待。人生并不完全就是一盤棋,走錯一步就步步皆錯。把人生看成一場足球賽吧!即使是最偉大的球星也會有在比賽中失誤的時候。我們的目標是努力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而不能總是要求自己每踢出去的一腳都是妙腳,甚至是射門得分。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完美主義者的目標就是讓自己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人,他們對自身的要求很高,總是希望自己什么都要比別人強。其實,醉心于追求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因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完美是抽象的,只有生活才是最具體的。生活中很多的完美并不是靠追求就能得到的,生活中有許多遺憾同樣是無法避免的。因此,不要總是妄想完美,比如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工作、完美的老板,完美的家庭、婚姻,等等,對于這些不太現實的東西過于執著,只會使你在尋覓中浪費掉你原本就少得可憐的時間與寶貴的生命。
上一篇:喚醒心靈的真情
下一篇:處世就像播種,仁愛比聰明更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