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打擊是你強大自己的機會
面對打擊,解釋等于掩飾,掩飾等于確有其事,換一種思路,你會發(fā)現(xiàn),他人的打擊正是你強大自己的機會。
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人,喜歡以打壓別人為樂,對此,你是惱羞成怒,立即反擊和辯解?還是保持冷靜,不急、不躁、不感情用事,積極采取對策,化兇為吉,轉敗為勝?
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有一位很有才華,曾經(jīng)做過大學校長的人出馬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此人資歷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學多識,看起來很有希望贏得選舉的勝利。但是,在選舉中期,有一個很小的謠言散布開來:三四年前,在該州首府舉行的一次教育大會中,他跟一位年輕的女教師“有那么一點曖昧的行為”。
這實在是一個彌天大謊,這位候選人對此感到非常憤怒,并盡力想要為自己辯解。由于按捺不住對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會中他都要站起來極力澄清事實,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其實,大部分的選民根本沒有聽過這件事。但是,現(xiàn)在人們卻愈來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眾們還振振有詞地反問:“如果他真是無辜的,他為什么要百般為自己辯解呢?”如此火上加油,這位候選人的情緒變得更壞,更加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在各種場合下為自己洗刷,譴責謠言的傳播。然而,這更使人們對謠言信以為真。最悲哀的是,連他的妻子也開始轉而相信謠言。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被破壞殆盡。
最后他失敗了,從此一蹶不振。
當眾受到侮辱或攻擊,憤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由于情緒失控,頭腦更不清醒,就更難找到擺脫困境的途徑。唯一可取的就是保持冷靜,冷靜是一種積極的、由靜轉動的心理活動過程。
冷靜,目的在于使自己能客觀地從對方的攻擊中找出他的不符合事實、不近情理之處,抓住他的弱點,分析他的目的,然后采取對策,加以揭露,予以反擊,使自己從劣勢轉為優(yōu)勢,轉危為安。
奧斯卡金像獎獲得者——好萊塢明星保羅·紐曼,從影早期曾拍過一部失敗的影片《銀酒杯》,他的家人也不客氣地把它評為“一部糟糕的影片”。若干年之前,洛杉磯電視臺突然決定重新在一周內(nèi)連續(xù)放映該片,顯然是有意在公眾面前中傷他。
紐曼對此經(jīng)過冷靜思考后,來個異軍突起,后發(fā)制人。他自費在頗有影響的《洛杉磯時報》上連續(xù)一周刊登大幅廣告:“保羅·紐曼在這一周內(nèi)每夜向你道歉!”此舉轟動全美,大獲全勝,他不僅未因此出丑,反而得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同情、諒解,從而聲譽大增,好評如潮,后來終于獲得了第59屆奧斯卡金像獎。
紐曼的勝利取決于冷靜、誠實和勇氣。在當眾受辱之后,既不暴跳如雷,也不萎靡不振,他保持動態(tài)的冷靜,仔細、認真地分析面臨的困境和挑戰(zhàn),找出主攻矛盾,然后奮起反擊。公開坦然承認自己過去的失敗,非但絲毫無損于自己的形象,反而使對方陷入被動的境地,暴露出其居心之卑劣。
喜歡中傷別人的人,一個最基本的心態(tài)就是:我不能干,你也不能表現(xiàn)得比我能干。要是有人表現(xiàn)得比他們好,他們就會采取各種手段進行打壓,千方百計把別人踩下去。
在職場中,面對別人的誹謗和中傷,我們要沉著應對,有針對性的采取對策。喜歡妒忌別人的人,實際上自身極不自信。與他們相處時,應該多給一些贊美,多恭維,讓他們覺得很舒服。自己在創(chuàng)造出成績時,不要洋洋自得,而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心態(tài);總結成功時,要多強調(diào)偶然因素或者別人的幫助;適當?shù)臅r候,一些容易創(chuàng)造成績的機會,可以適當讓給喜歡妒忌的人,讓他們也有成就感。但要注意一點,忍讓應該有限度,不能過于卑躬屈膝。
總之,我們在不能制止別人對我們的打擊時,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手段來化打擊為強大自己的契機。
上一篇:從現(xiàn)在起,感謝折磨你的人吧
下一篇:以博大的心量稀釋一切痛苦煩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