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說:“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說,什么事如果都只追求利益,那就會招來很多的怨恨。這句話也是在告訴我們: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不能把金錢看得太重;生活中,人應該有更長遠的目光,應該有更高尚的追求,應該有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大富翁富勒同許多成功的美國人一樣,年輕時一直在為自己的夢想奮斗,就是從零開始,而后積累大量的財富和資產。
到30歲時,富勒已掙到了百萬美元,此時他雄心勃勃,想成為千萬富翁,而且他自認有這個本事。確實,他做到了。他擁有了一幢豪宅、一間湖上小木屋、2000英畝地產,以及快艇和豪華汽車。但問題也來了: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由于他疏遠了妻子和兩個孩子,他的財富雖在不斷增加,但他的婚姻和家庭卻岌岌可危。
一天,富勒在辦公室心臟病突發,而他的妻子在這之前剛剛宣布打算離開他。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對財富的追求已經耗費了所有他真正珍惜的東西。他打電話給妻子,要求見一面。當他們見面時,他們熱淚滾滾。他們決定消除掉破壞他們生活的東西——他的生意和物質財富。
他們賣掉了所有的東西,包括公司、房子、游艇,然后把所得收入捐給了教堂、學校和慈善機構。他的朋友都認為他瘋了,但富勒從沒感到比這更清醒過。接下來,富勒和妻子開始投身于一樁偉大的事業——為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無家可歸的貧民修建“人類家園”。他們的想法非常單純:“每個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應該有一個簡單而體面、并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來休息。”
美國前總統卡特夫婦也熱情地支持他們,穿上工裝褲來為“人類家園”勞動。富勒曾有的目標是擁有1000萬美元家產,而現在,他的目標是為1000萬人甚至更多人建設家園。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大富翁富勒曾為財富所困,幾乎成為財富的“奴隸”,差點因財富失去他的妻子和健康;而后來,他成為財富的“主人”,他和妻子自愿放棄了自己的財產,而為人類的幸福工作,他體會到富有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對于一個人來說,一味地追求和占有過多的財富并不是利大于弊,人只有在創造了巨額財富后,并把超出己用的財富回報給社會,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一個人的價值。
現今,越來越多的人有責任和義務的意識,懂得為人一生,應該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盡己所能地奉獻社會,為社會貢獻力量。
據報道,查克·費尼是一位擁有80億美元資產的美國富翁,在過去的20多年中,他共向醫院、孤兒院等各類慈善機構捐出40億美元。他還打算將剩下的40億美元,在有生之年前全部捐出,現今他只給自己留下了不到100萬美元的財產。他的義舉震動了美國慈善界,對比爾·蓋茨和沃倫·巴菲特產生了巨大影響。
查克·費尼自己的生活異常節儉,他和妻子擠在舊金山一套一居室的出租屋里。他從沒買過房,也不買車。他總是穿一套破舊的藍色休閑西裝,戴一塊廉價的塑料手表,烤奶酪西紅柿三明治是他的最愛,他從來沒有吃過超過100美元一餐的飯。在一次慈善宣傳會上,有人向查克·費尼提問:“請問您每天工作多少個小時?”查克·費尼回答說:“10個小時以上。”那人調侃地說:“真不明白,您每天那么拼命地工作,卻將賺來的錢全都捐了出去。您知道嗎?我是一個流浪漢,每天才花不到一個小時撿垃圾,可我卻生活得比您要好。”會場上頓時響起了一陣巨大的哄笑聲。一些人等著看查克·費尼的笑話。這時,查克·費尼卻不慌不忙地說:“這就是慈善家和懶漢最大的區別!”
生活中,我們要有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的思想,不要整天想著去追求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而是要把目光放得長遠些,把現實的利益看得淡些。就比如關于工資與工作的相互關系,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有種種議論,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人的快樂,不是只靠金錢就能得到的。工作的意義在于對社會貢獻的價值。人不管什么工作,如果能夠自發地、自主地去進行,就會從中感到工作的意義。而且,重要的是,還能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所以我們在選擇職業時,不要只考慮報酬,須記住,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和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實現自己的價值才是關鍵的。
著名的天文學家詹姆·布拉德萊一生把工作視為事業。有一次,英國女王參觀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臺,當她得知任天文臺臺長的詹姆·布拉德萊的薪金的級別很低時,表示要提高他的薪金,給他應有的榮譽和收入。布拉德萊卻懇求女王千萬別這樣做,他說:“如果這個職位一旦可以帶來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天文臺來工作的人,將會不是天文學家了。能夠來這里的人也不是沖著這個來的。”布拉德萊看淡金錢,而是把熱愛的天文事業當作畢生的追求,把奉獻工作當作自豪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擺正生活的態度,以貢獻社會為畢生的責任,有為他人著想的奉獻精神,如果人人都這樣不懈努力,社會一定能變得更加美好。
上一篇:心靈“除塵”,始終如一地保持純凈的心
下一篇:提倡節儉,但絕不吝嗇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