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稚老翁 赴死從容
封建時代既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時代,更是“一人獲罪,株連九族(或三族)”的時代。故而,不知有多少不學無術的無能之輩糊里糊涂地升官發財,更不知有多少德才兼備的良善之人不明就里便做了刀下冤魂。在動輒即“夷其三族”“夷其九族”的刀光劍影下面,人的生命真的是連草芥都不如。
東漢末年,一代名儒孔融因與曹丞相政見不合,而死在曹操的屠刀之下。他的一雙尚在幼齡的小兒女在劫難來臨之際,卻出人意料地了無畏懼,選擇了從容赴死。
融聞人之善,若出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稱所長,薦達賢士,多所獎進,知而未言,以為己過,故海內英俊皆信服之。
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云“我大圣之后,而見滅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卿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云“父之于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贊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初,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女曰:“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或言于曹操,遂盡殺之。及收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愿!”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莫不傷之。(《后漢書·鄭孔荀列傳》)
閱讀上述文字,但凡稍有良知之人皆不能不為之動容。孔融或許對自己和奸雄曹操抗爭的后果已有預感,故而為防不測而將一雙小兒女寄送到友人家中。待到父親被捕的消息傳來時,這雙正在對弈的小兒女竟然安坐不動,神色坦然,壓根就沒有想到逃命。身邊的人們無法理解,便問道為何不起來趕快逃命,兩個小兒女的回答既充滿絕望,又氣度從容:“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好心的主人端來肉湯,男孩饑渴而飲,女孩觸景傷情,嚎啕大哭,男孩也哭著不再喝了。這雙無辜的小兒女告別這個世界前的言語表情,是何等催人淚下呀!我們無需把他們理解為思想家,他們畢竟都是稚氣十足的孩子;我們又必須將他們視為從容赴死的榜樣,因為他們做到了臨大節而不茍。既然他們知道無法逃避惡勢力的魔掌,于是便選擇了直面生死。伸頭一刀,縮頭一刀,結果相同而心態卻迥然不同。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這樣敘述這雙小兒女的不幸:在曹操決定南征劉備、劉表、孫權后,“太中大夫孔融諫曰:‘劉備、劉表皆漢室宗親,不可輕伐;孫權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險,亦不易取,今丞相興此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操怒曰:‘劉備、劉表、孫權皆逆命之臣,豈容不討!’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諫者,必斬。’孔融出府,仰天嘆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敗乎!’時御史大夫郗慮家客聞此言,報知郗慮,慮常被孔融侮慢,心正恨之,乃以此言入告曹操,且曰:‘融平日每每狎侮丞相,又與禰衡相善,衡贊融曰‘仲尼不死’,融贊衡曰‘顏回復生’。向者禰衡之辱丞相,乃融使之也。’操大怒,遂命廷尉捕捉孔融。融有二子,年尚少,時方在家,對坐弈棋。左右急報曰:‘尊君被廷尉執去,將斬矣!二公子何不急避?’二子曰:‘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言未已,廷尉又至,盡收融家小并二子,皆斬之,號令融尸于市。”
經過《三國演義》的渲染,孔融的一雙小兒女從容赴死的悲情故事家喻戶曉,而“破巢之下,安有完卵”或曰“傾巢之下,安有完卵”,也成了世人口口相傳的成語典故。
孔融的一雙小兒女遇害,很容易使人聯想起春秋時期楚國太子太傅伍奢和他的兩個兒子伍尚、伍員的悲情故事。
伍奢因為被奸臣費無極刻意讒構陷害而身陷囹圄,他的兩個兒子伍尚、伍員又被楚王下令緝拿。于是,業已長大成人的伍尚、伍員兄弟倆在危急之中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心神大亂的伍尚選擇了束手就擒,到獄中陪伴著父親一同走上斷頭臺;心有不甘的伍員則選擇了逃亡,歷經劫難之后從吳國借來雄兵伐楚,掘墓鞭尸,為父兄報了深仇。伍員能夠做出這樣的選項,是因為他已經成年且文武兼具才智過人。倘若他和孔融的一雙小兒女一樣,災難降臨時尚在幼沖,尚不具備和惡勢力拼死一搏的起碼條件,那么,他大概也只能做出和孔融的一雙小兒女一樣的選擇。
孔融的一雙小兒女從容遇害之后數百年,一位白發老人鄭颋又選擇了從容赴死。
鄭颋在隋朝為官多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害后,他又在王世充擁立的隋皇泰主楊侗朝中繼續擔任御史大夫之職。很快,權臣王世充便逼迫楊侗將隋家天下禪讓給他,改國號為鄭,改年號為開明。王世充為了誘騙人們迷信崇拜他,便利用他曾經被降將王懷文用槊刺擊,槊折而他并無損傷一事大做文章,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八對此做了記載:
初,驃騎將軍王懷文為唐軍斥候,為世充所獲,世充欲慰悅之,引置左右。壬寅,世充出右掖門,臨洛水為陳,懷文忽引槊刺世充,世充衷甲,槊折不能入,左右猝出不意,皆愕眙不知所為。懷文走趣唐軍,至寫口,追獲,殺之。世充歸,解去衷甲,袒示群臣曰:“懷文以槊刺我,卒不能傷,豈非天所命乎!”
此時李淵占據長安稱帝,國號唐,改年號為武德;宇文化及自魏縣而聊城,自稱為皇帝,國號許,改年號為天壽;竇建德的割據勢力,王世充的鄭國,真個是整天殺聲一片,終日里你死我活。電視劇《三國演義》有一句歌詞叫“看慣了刀光劍影,厭倦了鼓角爭鳴”,鄭颋的心態即是如此。他對天下紛爭不已的亂象憂心如焚,加之十分鄙視王世充的為人,遂總是以有病為名推卻公務,躲避參與政事。
公元621年春,朝廷屢次催促鄭颋入朝視事,鄭颋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他來到朝中,對王世充說:“我聽說佛有金剛不壞之身,陛下您的身體如此健壯,乃是金剛不壞之身。我是何等的幸運啊,能夠生長于佛世,我愿意放棄官爵,削發為僧,殷勤精進,以此來為您的神武助威。”老奸巨猾的王世充一眼看穿了鄭颋的真實用意,便對他說:“你是國家大臣,一向德高望重,為世人所欽。一旦你身入佛門,必將驚世駭俗。等到戰事結束、天下太平之時,我一定尊重你的意志。”鄭颋再三請求,王世充執意不允。
鄭颋無奈,下朝回府后對夫人說道:“我自從為官以來,一心向往名節,不幸而遭逢亂世,以致淪落到如此地步。置身在這個相互猜忌、危機四伏、行將滅亡的朝廷里,而我的能力又十分有限,無法自我保全。思來想去,人生會有死,早晚何殊?姑從吾所好,死也無憾矣。”隨即削發為僧。
鄭颋削發為僧的消息傳到王世充耳中后,王世充勃然大怒道:“好個鄭颋,你以為我必然要失敗,企圖以此來逃脫一死嗎?若不誅殺你,何以制眾!”于是,下令在鬧市里將鄭颋斬首示眾。鄭颋還真不是個孬種,臨刑之時,居然談笑自如,視死如歸,沒有絲毫怯意,旁觀者無不欽佩。
鄭颋死前作過一首臨刑詩,充滿了佛家的氣息:
幻生還幻滅,大幻莫過身。
安心自有處,求人無有人。
相形于死于曹操屠刀下的孔融的一雙小兒女,飽經宦海的鄭颋選擇從容赴死,理性的成分顯然要多些。孔融的一雙小兒女所面對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橫禍,事先并不知情;鄭颋對于自己削發為僧后會招致王世充的瘋狂報復,則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是為“求仁得仁,死而何憾”。古人云:“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故而,視死如歸的鄭颋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些。
“自古艱難惟一死”,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經不起生死考驗,在死亡面前暴露了貪生怕死的本性,為茍延殘喘而不惜背叛變節,不惜出賣親友組織同志。出生于圣人家庭的孔融的一雙小兒女,能夠做到在無從躲避的災禍降臨時不茍且偷生,既是家庭教養使然,也凸顯了人性的堅貞。至于鄭颋寧肯選擇死,也不肯繼續茍活在王世充的小朝廷里,則更令那些沒有信念茍且偷生的無恥之徒為之汗顏。
司馬遷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盡管泰山與鴻毛孰重孰輕一望即知,但是依然有許多人自覺不自覺地做了錯誤的選擇。說來說去,還是因為參不透生死關,把生存看得重于信仰人格尊嚴使然。
上一篇:財富是點滴的積累
下一篇:餐桌上的小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