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柔才能放下
守柔才能放下
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主張守柔處下,一方面是從人體的生理結構來看,另一方面是從自然界的生長現象來看。人在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后就變為僵硬;花草樹木生長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死后就變為枯槁。
“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凡是柔弱的,都是屬于生存的一類;凡是堅強的,都是屬于死亡的一類。老子另外列舉兵勢與樹木為例。兵勢強大,恃強而驕,反而不能取勝;樹木強大,為工匠所需,容易遭受砍伐。所以老子得到一個結論:凡是強大的,反而處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處在上位。
剛強易摧,為老子所戒。天下任何事物有時看起來是得益,其實是受損,有時看起來是受損,其實卻是得益。中國古代王公貴人知道這個道理,寧愿自損,自稱孤、寡、不谷。以賤示天下,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守柔的哲學
《老子》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離,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雄尊而雌卑,雄剛而雌柔,雄動而雌靜。知雄守雌,即知尊守卑,知剛守柔,知動守靜。“知白,守黑”,知道光明的好處,而寧愿處于黑暗。
守柔是為了不爭。是非總因強出頭,老子告誡世人不要好爭,好爭的人往往什么都爭不到,即使勉強爭到手,也會給自己帶來不安與痛苦。不爭的人,內心一片祥和與安樂,同時,因為他不與人相爭,所以沒有人會與他爭。
人生的災禍,多半來自一個爭字。商場失和、家庭反目,以及許許多多人事的糾紛,常常是因為不能謙下退讓。《老子》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堅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如果有重大的仇怨,縱使已經調和了,還會有余怨,這怎能算是好辦法呢?中國古代圣人待人,主張謙下柔弱而不苛責于人,就像拿著左契的人,等著拿右契的人來索取。古代以契為信,雙方各執一半,右契為上,左契為下,相當于現在的存根。
老子守柔的哲學,常常舉水為例。《老子》第78章:“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世上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是水能懷山襄陵,磨鐵消銅,任何可以攻堅克強的東西,都不能勝過它。水的特質,不只是柔弱,而且是善于自處卑下。《老子》第66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江海能廣納百川,使天下的河流奔往匯歸,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于自處低下的地位。另外,水還能忍辱負重,不辭污穢,去眾物不愿意去的地方,做眾物不愿意的事,以博大的心胸,滋養蒼生。《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能滋養萬物,但是不和萬物相爭,蓄積在大家所厭惡的卑下之處。
老子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從大自然中觀察到許多人生的哲理,譬如《老子》第23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體悟人生的無常;從江海善下而為百谷王,體悟人要謙下退讓;從水的柔弱而能馳騁天下至堅,體悟柔弱勝剛強,柔能克剛。
柔弱不是軟弱
柔弱不是軟弱,軟弱是怯弱、懦弱、脆弱、虛弱。個性軟弱的人,往往是內向、害羞、閉塞、憂郁、畏怯。凡事沒有主張、定見,做事猶豫不決,沒有擔當,不敢負責任,臨事退縮,很難成就大事業,在生活上、工作上、情感上,常常是失敗者,因為拿不起又放不下,很難得到幸福、快樂。
柔弱與軟弱,相似而不同。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曾經說:“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但是女人當了母親之后,卻能表現無比的毅力和負責的態度,女人當了母親之后的韌性和堅強,令人尊敬。當然,女性的韌性與堅強,未必是要當了母親之后才會有的表現,女性溫柔體貼的個性之外,同時也可以呈現堅韌剛強的一面。
柔弱不是弱者的示現,柔弱所體現的是柔軟、柔和等良善的一面,有它的積極性、強大性、發展性、主動性。“以柔克剛”的“柔”不是“弱”,而是“軟”、“和”、“韌”,是軟中帶硬,剛柔相濟。守柔才不會剛強執著,我們常常因為心太剛強,所以跌得鼻青臉腫,心柔軟了,人就可愛了。每次臺風遇境,被連根拔起的都是硬挺的大樹,而不是柔弱的小草。
天地之道,剛柔相濟
氣是宇宙生命的本源,《易傳·系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是絕對的太一,無形無象,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氣,太極因著自身的變化,出生兩儀,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以太極的動靜,分陰分陽,解釋《易傳》“太極生兩儀”的說法。“兩儀”,即是陰陽。陰、陽二氣,陰為柔,陽為剛;陰為暗,陽為明;陰為弱,陽為強。人在天地之間。稟氣所生,男為陽,女為陰,男生表現陽剛之美,女生表現陰柔之美。“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調和,就是正道。
氣有剛柔。每個人稟氣不同,有人陽氣多一點,有人陰氣多一點,因此,每個人先天的稟賦,在個性上就有剛強與柔弱的不同。剛中有柔,柔中帶剛。氣是人的精神表現,氣在人體之中,是生命的活動力,生理之氣與心理之氣互為影響,身體強壯的人,一般而言,比較有信心、有活力、有進取精神,而體弱多病的人,往往是消極悲觀、沒有活動力、沒有企圖心。
氣在天地之間,陰陽相生,剛柔相濟;氣在人情事理上也需如此。一味的柔弱則將優柔寡斷,流為軟弱、怯弱;一味的剛強則將剛愎自用,流為自大、自負、驕傲。
體天而行,守柔卑下
人在天地之間,只是萬物之一,天地浩瀚,人不能主導一切,面對無垠的世界,人要學會守柔卑下。《老子》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贏;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我們面對宇宙萬事萬物,我們真的沒有能力可以太多作為,勉強想要有所作為,是吃力不討好,是自討苦吃,我們只能順應天道,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不是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中庸》第1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有些人把“率性”誤會為“任性”,以為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想吃就不吃,不想睡就不睡,這就是“率性”,其實,“率性”的真諦是“順性”,是該吃就吃,不該吃就不吃;該睡就睡,不該睡就不睡。
《老子》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嗇。”嗇是儉約,治人事天要順應自然,不要自作主張。我們總是急于表現、急于出頭。老子早就告訴我們“不爭無尤”的道理,很多人卻爭得頭破血流。
人站在高山、大海之前,才能看到自己的渺小、卑微。有些人有了一點小小的成就,就洋洋得意,不可一世,自以為非常了不起,而且恃才傲物,以為天地之間他最偉大。其實,有如坎井之蛙,以井窺天,見識非常有限。一個驕傲的人,往往也會表現頑強倔強的個性,不服輸、不合群、獨斷獨行、自信狂傲,這樣的人終必是要失敗的。就像楚漢相爭的項羽,兵敗垓下,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自刎于烏江,死前還怪罪天亡我也,而沒有檢討自己的個性,所謂逞匹夫之勇,濫殺無辜,又有勇無謀,不善收攬人才。剛愎自用,才是他最大的致命傷。權傾一時的拿破侖、希特勒,也都因剛愎自用四字而敗亡。
守柔卑下的人,有著成熟的人格特質。柔弱的人表面看起來很溫和,內心卻十分韌強。真正的強,不是剛強而是韌強;卑下示弱的人,是以退為進,以守為攻,不與人爭的人,沒有人會與他爭。
人是很脆弱的,天命難測,很多的意外,都是人算計不到的。每個人的內心也都有軟弱的一面,當壓力大到不能承擔、負荷時,人的心理就會崩潰瓦解。再堅強的人也會有不堪沉重壓力的時候,人倒不必刻意去掩飾,每個人的生命都會有一些不同的缺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多、有的少,怎么樣給生命的缺口找出口,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課題。
老子的人生理想,是自然的生活,即所謂“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我們生在21世紀,當然不能再回到原始的初民社會。人來自自然,終必要回到自然,自然的生活是最真實的生活。盡管我們不能脫離世俗的喧囂,但是,我們仍然可以保有自由的心靈。生活本來可以很簡單,只是我們把它復雜化,體天而行,守柔卑下,是叩開幸福之門最重要的鑰匙。
守柔才能放下
很多人都知道放下才能快樂、放下才能幸福,可是偏偏就是放不下。想放下而不能放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為什么會放不下呢?主要是因為心太剛強、心太執著。道是宇宙生命的本源,道是自然的秩序。天地萬物所以能夠生生不息,流行億萬年,主要是基于兩個原理,一個是《老子》第40章所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的本體雖然虛無,道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循環反復,道在循環反復的運作中,化生天地萬物,而且是以柔弱的方式在進行,雖然很小、很慢,小到我們看不見,慢到我們感覺不出來,但持續的變化是道體永遠不變的作用。另外,道的運作是相輔相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與福相倚相伏,禍中有福的因,福中有禍的因,所謂的禍福得失,原無一定。至于美丑、善惡也是相對的概念,大家都要美善,不要丑惡,但是為了愛美厭丑、趨善避惡,以致紛爭迭起,未見其利,先蒙其害。
從道體運行的兩大原則來看,首先,我們了解宇宙是變動不羈,成也、毀也,得也、失也,都是短暫的,都是無常的,快樂、不快樂的事全都會過去。既然如此,我們有什么好執著、好放不下的呢?再者,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相輔相成,所謂得與失、成與敗、美與丑、善于惡,都是相對的,都不是絕對的。有錢的人比窮人有錢,有錢人相比更有錢的人,仍是窮者而已;高個子比矮個子高,但比更高的人,仍然嫌矮。其他所謂美丑、智愚、強弱的概念,也都是如此。既然這樣,我們還有什么好計較、比較的呢?還有什么好執著、放不下的呢?
柔軟的心使我們的心更寬,視野更遠、更大,更有彈性、更有空間,不拘泥于一時的成敗、得失、禍福而沾沾自喜或悔恨交加。能夠以一顆開放的心、豁達的心、平常的心,去處理起起落落的無常人生,放下一切束縛、掛礙、煩惱與痛苦,才能擁有一顆自由愉悅的心情。
上一篇:坐忘才能放下
下一篇:放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