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美德做基礎
培根有句名言:“成功與美德是衡量人生事業的兩把尺子,同時具備這兩者的人,是幸福的。”某心理學家曾對500余人進行過測試,居前幾位的優良品質是誠信、正直、坦率、忠誠等,而不良品質主要是不守信用、欺騙、奸詐等幾種。
德行在一種更高的意義上說,比“知識就是力量”更為準確。沒有好德行,就沒有好行為,即使會產生一些影響力,但也極其小。
誠實、正直和仁慈,這些品質并非與每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但它卻是構成一個人品格的最重要方面。正如一位古人所說的:“即使缺衣少食,品格也先天地忠實于自己的德行。”具有好品德的人,一旦和堅定的目標融為一體,那么他的力量就可以驚天動地、勢不可擋。
每個人都應該把擁有好品德作為自己追求人生的最高目標之一。無論你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和什么人在一起,都應誠實、正直,言行一致、堅守自己的信仰及價值觀。因為,如果你品德有缺失,最終你將失去一切。這不是危言聳聽,品德不好,不僅無法讓別人相信你,不愿和你一起做事,同時對自己的發展也十分不利。林肯說得好:“正直并不是為了做該做的事而有的態度,正直是使人快速成功的有效方法。”
有一名推銷員剛工作時按照經理的吩咐對顧客介紹產品的優點,但不久,他厭倦了這種工作方式。一天,當有顧客光臨的時候,他在介紹產品的優點的同時,也開始介紹產品的缺點,顧客聽完后,沒說什么就走了。經理非常生氣,決定解雇他。
正當推銷員結清一切要走出門口的時候,原來的那位顧客又回來了,他身后還帶了一些人,這些人都準備買他的東西——這些人是沖著推銷員來的,因為他們認為這個推銷員是個誠實的人。
一個人能在一段時間里欺騙一個人,但他不能在所有的時間里欺騙所有的人。小勝靠謀,大勝靠德。可見,誠實、正直幾乎可以作為德行的根本。誠實、正直是人際交往中如金子一般的品質,誠實、正直的人對待朋友是坦率的,對待對手是真摯的,對待事情是公正的。古往今來,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主人公“德”的光輝。
北魏的崔浩和中書侍郎高允兩個人就遭遇過生死考驗。作為史官,他們奉命撰寫北魏的國史——《國書》。《國書》寫好以后,就被鐫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崔浩和高允兩人依據實錄作史的精神,對北魏早期的歷史多秉筆直書,有些史實在后人看來是很不堪的。很多鮮卑貴族看了國史之后,非常不滿,就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進讒言,說史官真不好,不管好壞都寫出來了,這不是影響貴族形象嗎?
皇帝拓跋燾聽后很是氣憤,就下令逮捕了崔浩,接下來就要逮捕高允。偏偏太武帝的兒子,就是當時的太子拓跋晃,曾經跟高允念過書,他知道這件事情以后,想保護自己的老師,就把高允請到東宮住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拓跋晃和高允一起進宮朝見。二人來到宮門前,太子對高允說:“我們進去見皇上,我自會引導你怎么做。一旦皇上問你什么話,你只管按照我的話去說。”高允問為何如此安排,太子也不回答,只說進去便知。太子應召先進去了,例行禮節后,便跟他父親說:“高允做事一向小心謹慎,而且地位卑賤,《國書》中的一切都是崔浩寫的,與高允無關,我請求您赦免高允的死罪。”拓跋燾聽后召見高允,問:“《國書》果真都是崔浩一個人寫的嗎?”這個時候,高允明白發生了什么事,但他是這樣回答的:“《太祖紀》由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紀》和《今紀》是我和崔浩兩人共同撰寫的。不過,崔浩兼職很多,他只不過領銜總裁而已,至于具體的著述工作,我寫得要比崔浩多得多。”拓跋燾一聽,大怒,說:“原來你寫的比崔浩還多,你的罪行比崔浩還大,怎么可能讓你活!”太子慌了,趕緊對他的父親說:“您的盛怒把高允嚇壞了,他只是一介小臣,現在說話都語無倫次了。我以前問過他這件事,都說是崔浩一人寫的,真的與他無關。”
拓跋燾聽罷轉向高允問道:“真的像太子說的那樣嗎?”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說:“我的罪過確實非常大,應該滅族,但我不敢說虛妄的話來騙您。太子因為我長期給他講書而哀憐我,想要救我一條命。其實,他沒有問過我,我也沒有對他說過這些話。我不敢瞎說。”顯然,為了維護史實真相,高允連命都不要了。
太子很是擔心,以為高允這次必死無疑了。不料,拓跋燾回過頭卻對太子說:“這就是正直啊!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而高允卻能做得到!馬上就要死了,卻不改變他說的話,這就是誠實。作為臣子,不欺騙皇帝,這就是忠貞。應該赦免他的罪過,要褒揚他。”于是,皇帝不但赦免了高允,還給了他很多獎賞。
高允寧死不說假話,為后來的史官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高允的勇氣從何而來?它來自于自己的好品德,以及對歷史真相的執著守護忠誠不二。誠信,有時候是需要膽量的。面對生命的威脅,高允沒有選擇謊言來逃避責任,而是恪守誠信的原則。正是這種精神獲得了太子的支持,也獲得了皇帝的赦免。
今天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壓力加大,交際活動增多,從某種意義上說,“誠信”是現代交際之本。只有把“誠信”作為現代交際的準則,才能不斷提升人們的交際質量。
有一位面包師做的面包香甜可口,深受大家喜愛。面包師一直從他的鄰居——一個農民那兒購買黃油。突然有一天,他覺得本應是3英磅重的黃油好像不夠分量。于是,他開始定期稱一稱黃油,發現每回分量都不足。他非常生氣,決定要好好地懲治一下鄰居,就告到了法官那里。
“你沒有天平嗎?”法官問農民。
“有啊,法官先生。”農民回答道。
“砝碼準嗎?”
“用不著砝碼,法官先生。”
“那你怎么稱黃油呢?”
“這好辦,”農民回答說,“在他買我黃油的日子里,我也在買他同樣分量的面包,這些面包就是稱黃油的砝碼。如果砝碼不準的話,我想不應該是我的錯。”
于是,農民被判無罪,而面包師不但沒有得到賠償,反而因為缺斤短兩遭到人們鄙視,生意日漸冷清。
“人無信不立”,人與人之間最初級的交流和溝通,是建立在“信”其所言的基礎之上的。而信包含了正直、誠實等諸多美德。
當今社會有知識并不等于有文化,有智商并不等于有智慧,有文憑也并不一定代表有水平,有學歷更不等同于有實力。我們評價一個人,主要是看他是否有素質、有修養、有美德。
曾經有這么一件事情:
中午的時候,廣場上很熱鬧,很多人在玩耍,他們之中有放風箏的、溜旱冰的、照相的、旅游的,這時,有幾個農民工朋友為了修建塔西邊的公園,要趕去上班。在農民工朋友的后邊有一家三口正在游玩,孩子踩著旱冰鞋,滑著滑著不小心撞到了前面的農民工。農民工沒事,孩子卻不小心摔倒了,好心的農民工嚇壞了,趕緊去扶孩子。孩子微笑著對農民說:“謝謝你,我沒事!”這時孩子的父親卻說話了:“放開你的臟手,誰要你扶了?”然后趕緊去問他的孩子:“沒事吧?”并且對農民工生氣地說:“今天算你走運!”
當時廣場上很多人在看著,包括有一些外國人,外國人可能聽不懂他們的對話,但從行為上卻看出了一些端倪,直搖頭。廣場上另一邊還有一位城里老人在給從農村來城里打工的小伙子說著自己做城里人的優越感,城里人的素質如何比農村人高,一副揚揚得意的表情。可是剛發生的情景,又怎么能證明人的修養高低是以物質生活的標準來衡量的呢?
俗話說:“人之成才,重在美德,素質形成,重在修養。”一個人要想成就事業,不怕沒地位,就怕沒美德。因為,美德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兩個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在大約同一個時間來到了同一家公司工作,他們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學歷上的不同。A是專科生,B是本科生,他們的專業都是國際貿易。兩人一起來到了同一個部門,開始的時候工資待遇上明顯不同,專科生比本科生在底薪上就少了1000塊錢。這是公司早就定好的規定,先根據學歷發工資,實習期過后會根據個人的表現確定二人最后的工資。
轉眼間三個月的實習期就過去了。A雖然是專科畢業,但是他的素質和修養贏得了大家的好感,不管是為人處世還是工作業績上都非常出色。比如,他看到地上有一張廢紙就會不聲不響地撿起來放到垃圾箱里面去;抽煙是男人們的一大癖好,單位很多人抽完煙喜歡亂扔煙頭,但是A卻是每次都會把煙頭掐滅,然后送到煙灰缸里,假如身邊沒有煙灰缸,他會把煙頭扔進最近的垃圾桶里面……除了這些,他平時上班不遲到,不早退,每天全力以赴地工作,微笑著對待同事。
而B雖然工作能力上不錯,但是比起個人素質和修養,他卻相差很遠。他時常不記得下班時隨手關燈,打擾別人也似乎從未表示過抱歉。在三個月試用期結束之后,他們的最后工資已經完全相同了。而一年以后,兩個人之間的差別就不在于1000塊錢那么簡單了,A已經晉升為部門主管,而B還是在原位置上沒動。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但成長過程卻不一樣,都會經歷很多事,所以,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要不斷地學習。學習的知識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但學習做人就要靠社會這個大課堂了。你的一言一行都體現著你的素質,同時也代表著你在社會這所學校里面是否真的能夠畢業。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十分講究修身養性、崇尚美德的民族。五千年來,不管世事怎樣變化,誠實、勤儉、忠義、謙讓、孝順始終是亙古不衰的美德,各朝各代的先賢更是將美德視為傳家寶。
人的“小事業”的成功可能借助機遇,“中事業”的成功大部分借助能力,而“大事業”的成功完全借助品行和操守,也就是素質和修養。所以成功的人,常常都是德行高尚、修養一流的人。
美德,是人生提升、飛躍的一股大力量。
上一篇:快樂是從內至外的
下一篇:扔掉“欲望”的襯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