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有幾顆心
人是受思想、認識限制的。每一個人的思想、認識都有局限性,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時時修心”的根本原因。人自出生開始,自我意識就不斷增強,主觀意識也會蒙蔽自己,讓看問題的角度受限,使很多問題、現象、事實都不是以本來面目呈現出來。所以,人不時時“修心”,就不會進步,就不會正確對待自己。
一個人有幾顆心?
在《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里有這樣的一句話:“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意思是說:在高山和陸地上是不會有蓮花生長的;只有低洼之處,有泥水的地方,蓮花才能生長。這其實也是告訴我們,一個人自出生后,要歷經各種誘惑、各種艱難困苦,而這些正好為我們“修心”提供了條件。艱難險阻、利益誘惑往往是對人的最佳考驗,在它們面前,如果人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就達到了“修心”后的最高境界。
所謂“出淤泥而不染”,其實道理很簡單,但要想在一個污濁的環境里面獨善其身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在險惡的環境里要克服困難實在太難了,盡管這種環境可以磨煉一個人,使人成長得更堅強。
人群是片大樹林,眾多的樹木生長于陽光和泥土之中,汲取的營養相同但結果卻迥然不同:高大偉岸者可謂風光獨領,但更多平凡者卻連連比肩。現實中,人們常常被那種風吹葉響的吵鬧所迷惑,卻不知其中的真實有幾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時間24小時不停地運轉,人們為了各自的目的來往“奔波”。然而,熱鬧喧囂的生活只是人生的一種表象,說穿了,心如果“不修”,就會迷失方向,瞞心昧己。因此,我們要“修心”,就要誠、敬、信、行。誠,就是不虛假;敬,就是不輕慢、不懈怠、不隨便、不放逸、很認真;信,就是守信、守諾;行,就是趕快行動。
有一天,幾個弟子為了“大悟”一意,爭得面紅耳赤,于是,他們幾個一起來到智禪大師的臥室,問道:“這世間,何謂‘大悟’呢?”
智禪大師聽了微笑著說:“大悟自在心靜中……”
弟子們頗有些迷惑。在午膳之前,智禪大師帶著那幾個弟子,來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樹上的李子大都已經熟透,紫里透紅的果實,散發出一縷縷誘人的芳香。智禪大師吩咐兩個弟子從樹上采摘了一竹簍李子,而后讓在場的每一位弟子品嘗,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樣甘甜。待吃完之后,智禪大師帶著弟子走到一個小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來。然后,他讓弟子們也嘗一下。弟子們紛紛仿效師父的樣子,喝了幾口潭水后,便咂咂嘴。
智禪大師問道:“潭水如何呢?”
弟子們又用舌頭舔了舔嘴唇,回答說:“潭里的水,比我們舍近求遠擔來的水甜多了。我們往后可以到這小潭來擔水吃呀!”
智禪大師便讓一個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后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禪大師讓每一個弟子都重新品嘗一下從后山小潭打回來的水。弟子們嘗過之后,都將水從口里吐了出來,一個個皺起眉頭。因為這水很澀,而且滿是一股腐草味兒。
智禪大師解釋道:“為什么同一個小潭里的水,卻有兩種不同的滋味呢?因為你們先前喝水時已吃過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水的澀味給掩蓋了。”而現在口中什么甜味都沒有,所以水的本色就喝出來了。
弟子們都認同地點了點頭。
智禪大師看了看面前的徒弟,意味深長地說:“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親自體驗過,也未必能觸及它們的本質。”
是的,世間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許多顆心,可以承載世間之事,殊不知有一顆心就夠了。
有一個無鎖不能開的老鎖匠,想將最后保留的絕活傳給兩個徒弟中的一個,于是他決定考驗一下兩個徒弟。
他搬來兩個保險柜,一人一個,兩個徒弟很快都打開了。老鎖匠問兩個徒弟看到了什么。
徒弟甲兩眼放光,興奮地喊道:“里面有好多錢!”而徒弟乙卻說:“我只按照你的要求開鎖,并沒注意看里面有什么。”
老鎖匠當即決定把絕活傳授給徒弟乙,因為徒弟乙守規矩,本分、厚道,他心中有一把鎖,能夠鎖住惡念和貪欲。
看看,一個人有一顆心就行了吧,這顆心就是做人要真誠,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而做到這些,誠實、善良、守信、有道德、有愛心、修養好、替人著想、待人友善,是開始做人的好基礎。
上一篇:風雨中希望的彩虹
下一篇:不萬事掛懷,放空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