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執著適應環境
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很多麻木、甚至悲苦的表情,這些面孔背后往往居住著一個消極的靈魂。請不要埋怨生活辜負了你,而要相信生活一直厚愛你。放下心中的那份執著,是對捆綁自己的背包的一次清理。放棄,是對圍剿自己的藩籬的一次突圍,是在更大范圍內去尋找生存和發展的多種可能。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在到達彼岸時要學會輕載。只有學會放棄,才能融入和適應環境,讓生活中的自己如魚得水。
案例分析
一、與快樂絕緣的海怡
海怡身材修長、五官精致,但她暗沉的臉色讓人難以發現她的美。
從參加工作到現在,海怡的臉上始終寫滿愁容倦意。海怡自己也認為她與快樂無緣。剛過不惑之年的海怡是一家中心醫院的內科醫生,也是公認的才女,她寫的評論筆鋒犀利,創作的詩歌頻頻見諸報刊。在業務上她是絕對的骨干,在國際醫學雜志上發表多篇醫學論文,去年還破格評了高級職稱。
大家對海怡的評價是恃才傲物,醫生護士都不太愿與她合作。她原則性很強,以專家自居,與她交流意見是件不輕松的事。她對病人很嚴肅,沒有一點笑容。她的解釋是:如果醫生不能為病人解除病痛,僅會微笑有什么用!周圍的人們對海怡在業務上和文學上出眾的才華充分認同,但大家卻不愿靠近她,能跟她少說一句話就少說一句。工作很忙很累,她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只有一個心思:解決病人的痛苦。她覺得自己是個外冷內熱的人,病人治愈出院讓她特別有成就感。當病人千恩萬謝時,她也只是淡淡地點點頭,轉身又去忙下一個病人了。她從不說暖心的話,也從不收病人的紅包或禮物,大家對她又敬又畏。有人背后說她總是拉下臉給別人看,臉比馬臉還長,還有人說她的面相就是愁苦相,不是過好日子的人。雖然她外形高挑漂亮,業務又強,且在文學圈詩歌界頗有名氣,但她并不快樂。海怡本人好像更享受獨孤的狀態,她不希望有人打擾她的世界。海怡認為自己是深刻的,痛苦的,孤傲的,她的內心像大海一樣坦蕩。
海怡并不看重大家怎么評價她,她只跟業務精深的醫學教授、導師或詩歌刊物編輯、詩人們談得來。海怡的臉上永遠布滿愁云,好像有讓她思索不完的問題。更讓人驚嘆的是,在海怡身上總是會發生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且接連發生。
海怡老公出軌了,“第三者”是海怡為數不多的一位好友。海怡與老公是大學同學,平時海怡覺得老公了解她的一切,關心她體貼她都是應該的。結婚后海怡堅決不要孩子,老公想要卻沒有辦法。海怡也知道老公對她十分隱忍,但工作太忙,下班后很累,她實在沒精力與老公交流彼此的感受。她原以為一家人就應該這樣,卻沒想到自己的好友卻跟老公走近了。海怡覺得受到莫大的屈辱,不聽老公和好友的任何解釋堅決離婚。海怡一心想離婚后活得更精彩給他們看看。可離婚后沒過多久,海怡在外地出差時發生了車禍,雖然身體無大礙,但臉上卻留有一塊傷痕。其實海怡臉色一向晦暗,她臉上的傷痕幾乎不易察覺,但她卻覺得自己的臉破了相,心情糟透了,臉色更加難看。海怡覺得自己全身心都撲在工作上,業務能力有目共睹,室主任提拔為副院長后,她應該名正言順地成為室主任。可最終院方任命的人卻不是她。事業受挫讓海怡深受打擊,她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新提拔者的資歷、學歷、職稱、臨床經驗都不如自己,她直接沖到院長辦公室怒斥選拔干部不公平。一連串的事情讓海怡深受打擊。
海怡失落至極,她覺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毫無預知的情況下就失去了老公,失去了好朋友。婚姻沒了,又遭遇車禍驚魂破了相。工作上盡心盡力卻沒得到應有的認同與回報。為數不多的幾位好友聽夠了她的牢騷,一般同事又對她避之不及。海怡覺得自己被生活完全拋棄了,她痛恨老公和朋友的背叛,怨恨院領導看不到她的能力與業績。海怡開始失眠,她怎么都想不通為什么倒霉的事全讓她遇上了。而此時海怡的身體也經常感到不適,有時胃痛得死去活來,強忍胃痛有時讓她會產生出一種奇怪的快感。她知道別人都說她表情悲苦,給同事和病人臉色看,其實她對家人也一樣是這種臉色。面對生活,她實在笑不出來。而她的詩歌又是那么曲高和寡,都說好,也都說看不懂。海怡不知道自己這樣活下去,還有什么意義。也許有一天她會以一種詩人般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對她來說生活工作處處不如意,活著太痛苦了。作為中心醫院內科的內分泌專家,她深信自己體內的內啡肽天生就少,她好像是快樂的絕緣體。
二、海怡怎么了
不難發現,海怡是個很自我的人,她非常在意自我的感覺。在醫院她以為業務好就是一個好醫生,精湛的醫術讓她頗為自信。她在樹立自己的權威,她不屑于用笑容給病人溫暖,她的責任就是藥到病除救死扶傷,而不是微笑服務噓寒問暖。與同事相處她也是就事論事,沒有其他的交流與溝通。她只想抓緊時間治療病人,可同事的感受卻是無力親近拒人千里之外。誰愿意跟這樣的人交朋友呢?她有做不完的事,且無心交朋友,于是她的朋友越來越少。但她渾然不知,反而覺得朋友在一起談天說地是浪費時間。
海怡無疑是才華出眾的人,她內心非常驕傲。在家庭里她也同樣以自我為中心,態度強硬地表示不要孩子,而沒有好好與老公溝通,去在意老公的感受。老公與她的好友發生密切關系,海怡自身是有原因的。可海怡沒有自省,以受害者自居,不給對方任何機會,堅決離婚,實則是不給自己留退路。她的單向思維認為婚姻就應該彼此忠誠,老公就該對她一心一意,卻從不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離婚,讓她的生活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隨后她又遇車禍,緊接著與升職機會失之交臂,接二連三的事情讓她內心沖突越來越激烈。以海怡這樣的個性,即使業務再精,都不適合做室主任。一個不善溝通的人如何擔當管理重任?而海怡片面地認為只要業務第一就行。海怡是典型智商高情商低的人。車禍后臉上留下的疤痕,在她的內心又放大了傷痛。這個傷疤不在她臉上,而在她心底。
海怡的唯一的業余愛好是寫作,寫作是獨立的腦力勞動,不需要與人交流。海怡的詩歌創作讓她更深地陷入痛苦體驗之中,她沉浸在對痛苦的享受之中。但她創作的詩歌大家都覺得深奧,都說看不懂,得獎也無人喝彩。在人際關系上,海怡讓人覺得無力親近,而她本人也不想與人保持親密關系。結果與同事和朋友漸漸疏遠。失去朋友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會讓她內心倍感孤獨。
海怡把自己定位為快樂的絕緣體,自認為自己天生缺少快樂的能力,且享受痛苦的心靈體驗。事實上,正是因為海怡的這種心理,引發了一連串的事情。與快樂絕緣,就是與不幸絕緣。而發生在海怡身上的這些事情原本都是她個人可以控制的。一個享受痛苦體驗的人招致了一系列不幸事情的發生。如果按她這種消極思維蔓延下去,對消極情緒感受視而不見,海怡會把自己帶到生活的絕境。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海怡自己無意識選擇的結果。
三、海怡的出路在哪里
1.學會反省。海怡最應該做的是反省,她沉浸于自我的世界里不愿自拔,根本不在意他人的感受。海怡應學會從諸多事件中跳出來看自己,自己是否把對家人的信任,對病人的關心表達出來。學會辨別自己的感受,尋找到自己的感受,因為感受,讓我們真正活著。試著在意別人的感受,從他人細微的變化中察覺別人的需求。如果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和別人打交道,就是活在自己構建的主觀幻想世界里,而不是和一個真實的外部世界溝通。走出自我幻想世界的最好辦法就是學會理解別人,學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2.學會微笑,學會表情達意。海怡盡管長得漂亮,但她從來不笑,見誰都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加之不愿與人主動交流,久而久之,大家都對她敬而遠之。其實一個人的面部表情很重要,愛笑的人就像陽光一樣吸引大家靠近,相互取暖。而冷若冰霜的人,也會讓人不由自主選擇遠離。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實驗:要求被試驗者盡力做出一幅微笑的表情,只要保持住一段時間,即便沒遇到什么值得高興的事情,他也會擁有一份愉快的心情。此外,面對他人微笑還能讓你感受到對方的自信與友善,而這種自信與友善反過來會感染你,讓你建立積極的心態。幸福的表情很重要。
3.融入環境。人是環境的產物。如果與環境和諧相處,那就如魚得水,自由自在。反之與環境格格不入,就會處處碰壁,諸事不順。人類活動對整個環境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包括觀念、制度和行為準則等。人在職場,關系融洽,心情就舒暢,這不但利于做好工作,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妨學習一些處理人際關系的小技巧。有時故意顯露笨拙的一面,使對方產生短暫的優越感。一個人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只會增加心中的挫敗感,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反感。其實有時在同事、上司面前故意表現出單純的一面,激發他人的優越感,自身反而受益。交流中還可以說些私事,從而拉近彼此間的距離。開門不一定要見山,一見面就談工作,鐵定會讓人反感。不妨暫時拋開主題,先談及共同的話題,或自己的繁雜瑣事,以求達到心靈的共鳴。“距離產生美感”,但距離太遠,就會產生隔閡。一些小的技巧可以幫助縮小與同事間的距離,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4.積極關注。用積極的語言提示自我。海怡經常說“我怎么如此不幸,他們背叛我!”“為什么主任的人選不是我?醫院怎么對我這樣不公平!”她不僅對別人的態度冷漠,對自己也很苛刻。這種性格的形成可能跟她的原生家庭有關。此時的海怡必須學習改變習慣的思維方式和語言,如不再說:“忙死了”“我真累壞了”,而要說“忙完了這件事,現在心情輕松多了”。不要認為自己在不利事情發生時處于被動地位,而要認為自己是能夠扭轉方向的人。人是按照你自己的選擇成為的那種人的,你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也是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呈現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海怡自己把一些不幸的事情吸引來的。她認為自己是充滿才華的、深刻的、憂郁的、孤獨的,于是她就成為這樣的人。如果海怡愿意給自己重新定位,以陽光的心態面對自己和他人,她的生活一定會發生全新的變化。海怡個性孤傲,且沒什么朋友,要改變自我心理狀態會很難,過程也會很漫長。她長期一臉冷漠的表情與她的原生家庭、個人的成長經歷會有很大關系。心靈迷惘的海怡不妨去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延伸閱讀
一、關于“快樂荷爾蒙”內啡肽內啡肽是人體內自產自銷的一種荷爾蒙,它能對抗疼痛,緩解焦慮,讓人快樂和興奮,也能讓人安寧和心滿意足,甚至能稀釋對于死亡的恐懼。內啡肽也被稱之了“快感荷爾蒙”“年輕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可以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
內啡肽也稱安多芬或腦內啡,是一種強大的內分泌系統,我們得以感知幸福的物質基礎。內啡肽是人體自產的一種激素,也是一種能量,就看你如何運用它。研究表明:內啡肽源源不斷地活躍在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里,我們就能年輕有活力,身心愉悅。當人處于采取積極正面的思考時,大腦會分泌一種特殊的內啡肽刺激細胞,使細胞活化起來,讓人保持輕松連貫的心境,充分發揮體力和腦力的潛能。當人心情煩躁、緊張、發怒的狀態時,大腦會分泌腎上腺素等物質,它們長期存在是有毒的,讓人的腦電波不穩定,人會變得衰竭而疲憊。
內啡肽是“快樂荷爾蒙”,有人認為自身天生內啡肽就比較少,沒有什么讓自己感到特別快樂的事,這顯然是一種消極思維。內啡肽的產生是很吝惜,但付出艱苦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后天習得的。
內啡肽是我們自己在生命過程中生產的一種激素,也是我們生命的一種能量。如果我們的機體能夠穩定保持著生產內啡肽的能力,就會保持身心健康。過去人們不知道怎樣控制內啡肽,現在我們要學習駕馭自己的幸福激素。首先你要賦予生活意義;其次你得有目標。有了方向,你的內啡肽才會積極工作,整個人進入一種良性循環;最后你得與生活和諧相處,接納不可逆轉的改變。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按成本與效果的比例計算,心理健康增進的快樂的效率是單獨提供金錢的30倍。根據另一組科學家的研究證明,得到彩票中獎的快樂在幾個月之后就會漸漸消失,而心理健康所帶來的快樂,卻是經得住考驗的,有些還歷久彌堅。如果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學習心理知識,進行自我心靈的重建,就能掌握與自己的內啡肽對話的規律,找到物美價廉的讓內啡肽分泌的方法,讓自己的荷爾蒙和免疫系統始終處在一個高度和諧的狀態。
二、生活的“秘密”就是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是朗達·拜恩《秘密》一書的主要觀點。即使沒聽說過,冥冥中你也會對它有些感覺。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你信嗎?沒人想生病,沒人想煩惱,可為什么卻真實地存在自己的生命中呢?其實,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思想的結果。如果你肯認真面對自己,一定會發現,你過去的思想一定接收了太多負面信息。思想是具有磁性的,并且有著某種頻率。當你思考時,思想就會發送到宇宙中,然后吸引所有相同頻率的同類事物。所散發的思想,都會回到源頭——你的身上。
“不管火車多擠,我總能找到座位!”為什么身邊總有一些人運氣很好?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相信自己運氣很好,于是想法變成了現實。“運氣真好,總能贏!”有這種想法的人,是因為思想里就預先創造了美好生活。
你必須相信自己值得擁有美好的事物,敢于從內心發出請求,并把行動與目標放在同一個節拍上。每個人身上都有無窮的潛力,99%的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你可以專注過去,也可以專注于你想要的事情上。朗達?拜恩讓大家重溫了阿拉丁神燈的故事:阿拉丁拿起神燈,試去灰塵,燈里冒出一個巨人,那巨人總說一句話:您的愿望,就是對我的命令。這個巨人就是吸引力法則,它一直都在聆聽著你的所言所思所行。
你究竟想要什么呢?這是你的事。潛能開發導師吉納維夫?白漢德道出了另一個大秘密:把你的夢想視覺化。比如你想要什么樣的車,什么樣的房子,可以把圖片貼在墻上或其他你可以一眼看得到的地方,想像你駕馭它或居住時的樣子。視覺化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心中已創造了一個看見“已經擁有了想要的事物”的畫面,強力專注在夢想板上的內容,引發強烈的感受。內心有了“成品”,對無形的事物充滿信心。期盼本身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電話發明者貝爾就曾說:“我說不出這股力量是什么,我只知道它存在。”
你要如何把自己帶到“相信”的點上?開始假裝吧!舉止就像你已經擁有它一樣。如果你脾氣急躁,那就裝著溫和,想象著性情溫和的人的舉止,如果你對收入還不滿足,那就裝出有錢人的樣子,不要開口就說“我買不起”。當你假裝后,成果很快就會到來!你是唯一能創造自己該有的生活的人。當你把焦點放在你想要的事物上,開始發出美好的感覺時,吸引力法則就會給予回應。
所有的這一切有一個大前提:你必須追求內在的喜悅,內在的平靜,以及內在的愿景,唯有先這樣做,外在的一切才會顯現。你所要的一切,都是內在功夫。好好利用吸引力法則,讓它成為一種習慣性的生活方式。
三、陽光心態
有人這樣形容生活:生下來,活下去。人一生有四個階段:活下去;快樂地活下去;在這個社會中活下去;在這個社會中升上去。可很多人還沒到第四個階段就消沉了。他們被眼前的瑣事所迷惑,因為看不到希望。
你的內心是什么樣的,看到的事實就是什么樣。你的關注點在哪兒,事實就在哪兒。
一個人當他改變對事物的看法時,事物和其他人也會對他會發生改變。如果一個人把他的思想指向光明,就會很吃驚地發現,他的生活在變得光明。人往往自我設限,用一個虛構的籠子罩住了自己,需要自己跳出籠子或別人打開籠子才能夠出來。
事情的好壞就像硬幣的兩面,完全取決于你的態度。我們需要隨時保持陽光心態,積極的思維,要知道事情本身沒有好壞,關鍵在你怎么看待它。面對突發事情時,你可以告訴自己:事情是好是壞還不知道呢。從長遠的時間看,沒好事沒有壞事,只是有事。這樣想,就會平淡一些。學會正向思維,是人生的財富。
生活像一道大餐,充滿酸甜苦辣各種味道,吃什么是你自己的選擇,沒有人強行往你嘴里塞東西。選擇什么你就得到什么,選擇積極得到開心,選擇倒霉得到糟糕,選擇什么樣的態度就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一個消極的人,會從美好的事情中尋找不快樂。一個積極的人,會從壞事中看到希望。有什么樣的心態,決定了有什么樣的人生。如果說自己是個倒霉蛋,就會找到無數的事實證明你絕對是個倒霉蛋。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你會找到足夠的事實證明自己就是幸運的。
心態是我們應對各種人生際遇的態度,當你面對挫折、困難與勝利、成就時態度會怎樣?如果放棄正能量的心態,注定一開始就已經輸掉了一半。人生是來追求幸福的,也是來迎接痛苦的。我們要學會心平氣和地接納痛苦和煩惱,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個人在工作環境中,態度不僅僅是自己的問題,還會影響到大家的工作氛圍。如果你被別人的語言傷害了,是你自己的思考傷害了你自己。別人的語言只是一個聲音,你把它翻譯成了自己的憤怒。
不要聽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騷,不能被他們傳染。世事通達,方能陽光心態。陽光心態是以積極進取為基礎的。知足、感恩、達觀、積極是陽光心態的最佳狀態。
附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自我鑒定表
為了自我心理健康,必須學會自省。不僅對別人有好處,而是對自己的生命狀態隨時進行檢索和反思。這對于保持身心健康,充滿活力地向前,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一個人想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是非常樸素又合情合理的要求,這張心理健康的自我鑒定表,方便大家自測。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自我鑒定表
上一篇:探索內在自我
下一篇:教練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