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人的黑夜里感到寂寞,在白天喧鬧的人群里卻覺得煩躁——人就是這樣矛盾的動物,既害怕孤獨,又希望享受一個人的狂歡。但我們始終需要與人相處、相愛、相知,所以,找到與人相處的合適距離,就成了每一個人的難題。
在家庭關系中,我們也要尊重家人的隱私和自由。
婚姻中的距離學
兩個人可以得到比一個人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很多人都是抱著這樣的理想結婚的,最初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但就像人生的路走著走著就容易偏離一樣,原本為了相互溫暖,卻越來越覺得容易被對方所刺傷。
為什么會弄成這樣?看看自己,臉上除了熱情的笑容,手上是否還握著一副囚禁對方的鎖鏈?除了掛在嘴上的種種付出,內心是否也有很多自私的欲求?婚姻是一個切實的難題,至少我們應該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保有起碼的誠實。
尊重彼此的隱私
婚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經濟聯盟——共同的孩子、共同的房子、共同的財產等等。但這很容易讓某些人錯誤地認為配偶也屬于自己,即自己擁有對丈夫或妻子的所有權——他的身體、思想、內心等等都屬于自己。因此,那個人是不應該有隱私和秘密的。那么,你需要參與到那個人的父母、親戚、朋友、同事等各種關系中去,不允許有任何一個“死角”或“隱秘的地方”,而需要全面的掌控。這樣做未免太累了吧!給彼此留一些私人空間,才是夫妻相處的明智之舉。
婚姻不是一勞永逸的投資
有人將婚姻視為有償投資,婚后有權利索取,坐享其成,而且放棄再投資,敢于為所欲為。所以有人就敢說:“你要永遠愛我,我把我的終生幸福交給你了。”婚姻一開始,就抱著不為自己的幸福負責的態度,這是一種懶漢的依賴心理。當坐吃山空的一天終于來臨,愛情出現嚴重透支,其中一個人離去時,另一個人也許才會明白——不投入、不經營,也就不會有收獲。
不要失去自我
這是女性經常犯的錯誤。“為了你,我放棄工作,放棄親人、朋友,放棄可以放棄的一切。”
女人們總是以為放棄自己的所有才能抓住男人,這是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她們常常放棄一些不該放棄的東西,否認她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順應丈夫、取悅丈夫,聽命于他的要求多于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這種無謂的自我犧牲,最終導致女性喪失自我。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愛你——試想,誰會覺得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有吸引力呢?
不要忽視自身建設
現代人已經不再滿足于婚姻中的另一半只會煮飯、帶小孩,也不再需要腦袋空空的花瓶,有共同的志趣、追求,不斷共同成長,達到心靈共鳴的伴侶才是人們的真正期望。蓬頭垢面,甚至做牛做馬地埋頭苦干,還以為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大概很難有人同情你,還不如做些充實自己的事情,工作、學習、與朋友約會等等。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物
父母的愛是世間最無私的感情——我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觀念。但當我們做了父母之后,我們真的能夠做到無私嗎?為什么孩子惹了禍后,父母臉上會有那么厭煩的表情?孩子選了自己喜歡的專業,父母會那么氣憤?孩子有了戀人,父母會那么失落?孩子從一出生就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且永遠不會從屬于父母。這個事實很殘酷,但父母最好認清并且承認此現實,否則,父母永遠也無法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
父母要樹立必要的權威
一味追求家庭民主,父母幾乎沒有原則地遷就孩子,這種做法十分不可取。因為這種民主的態度會導致過度的放縱,過度的放縱實際上是一種“忽視”,它忽視了價值觀、教育機會,忽視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應有的關系。做父母的不要一味地追求做孩子們的親密伙伴,他們仍需要父母樹立權威和管教者的身份。
對孩子充滿耐心并正面引導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對父母表現出冷淡和疏離,他們不是不愿意表達對父母的感情,而是不善于表達。青春期的孩子們也需要有一段時間讓自己獨立思考,去尋找并且發現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自顧不暇的情況。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自己,這將有利于他們今后的成長。
孩子處于青春發育期,需要把自己和父母隔離開,集中幾乎所有的精力去尋找自己,尋求獨立的生活。這是所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等他們成熟了,又會回歸父母,更需要父母,也更能體貼父母。
父母如果想讓孩子和自己更多聯系,要做正面引導,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多打幾個電話回來,我們會很高興。”如果父母還能夠真誠、體貼地與孩子交流成長的經驗,向孩子提供自己的生活智慧而不是教訓或者指導,那么,也會增加孩子與自己交流的可能性。
孩子與父母:彼此互動,共同進步
孩子需要獨立思考的空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他們在思考中懂得利用父母的智慧資源,懂得聽取父母的經驗和教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有可能少走很多彎路。另一方面,父母也有各種煩惱和情感需求,在孩子漸漸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是否也應該慢慢體諒父母的內心需求呢?是否也要考慮自己能給父母些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單向索取?
上一篇:健康人格的兩種標準
下一篇:職場成功靠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