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創新與創造
常有人說“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今天和昨天一樣,明天和今天一樣,有多少人可以從容享受這樣的平淡呢?
看過一期央視的節目《開講啦》,演講嘉賓是海清。有大學生提問:“我媽總覺得我不思進取,可我覺得這樣平淡挺好,何必那么累。做人最重要是開心嘍?!焙G瀹攬鼍驼f:“我最討厭這樣的孩子,老天給你十分的天分,你只用五分,對家庭對社會沒有責任沒有付出沒有貢獻。”這樣的年輕人最辜負的當然是他自己了。
人到中年,很多人產生危機,因為每天的生活毫無新意。不甘心過每天按部就班,一眼就望到頭的日子。
十多年前我曾主持過一臺晚會,轟動一時。晚會高潮時有個環節,請出企業的老勞模祖孫三代上臺。因勞模的兒子女兒都在這家企業工作。導演讓我問勞模的孫子:你知道爺爺在哪兒工作嗎?爸爸媽媽姑姑叔叔都在哪兒工作嗎?你能告訴大家長大后想去哪里工作嗎?導演的設計是想讓孩子用童聲大聲說出這家企業的名字,然后全場掌聲雷動音樂聲起。在場下我與孩子做了溝通,誰知上場后孩子堅決不肯說話。當時我很機智地轉移了話題,晚會順利進行。沒想到導演在演出結束后看見我時很激動:“為什么最精彩的話不繼續問下去?”他難道沒注意到孩子眼睛里含著眼淚嗎?當時我并沒學過心理學,但我知道尊重孩子并有效控制場面,當時現場有三千多觀眾。
我至今還記得那位導演,他那么熱情有活力,做事特別認真,渾身上下很有藝術范兒。只是我不能認同他的觀點,孩子為什么一定要重復祖輩走過的路?為什么要在那樣的場合說那樣的話呢。他只想到了晚會,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獻了青春獻子孫是上一代人的選擇,但每個鮮活的生命都想成為他自己。孩子們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3年圣誕節前夕,我作為嘉賓參加了在成都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應用心理創新論壇,并在此期間主持自己的“讀懂少年”工作坊。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先生就論壇“創新”一詞有獨到的見解:創新是一個人攜帶早年母親留給他足夠好的滋養,去行走陌生的路,彌補母親的不完美;創新是一個民族站在它的傳統之上對遠方風景的關注與向往;創新是人類健康發展的最美好的表達,是一代人給予上一代人最大的尊重,給予下一代人最優雅的關愛。創新是活著的最佳方式,也是生命的終極目標。
很認同曾奇峰先生對創新的解讀。我以為活著首先要做一個有創意的人,在創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最終創造出更豐富的人生。
北大創意講師李欣頻建議年輕人不要做“正常人”,這個世界正常人太多了。她所言的正常人即是我們說的普通人,有創意的人總有源源不斷的“點子”,讓生命精彩紛呈。創意即從一個原定的劇本,嘗試出不同的演法,而展現出不同的效果。
很多人并不想什么創意,最好及早得到標準答案,而不用多費腦筋。這是對大腦資源多么大的浪費!只有不斷涌現的創意,才能把自己不斷上升到新的臺階,看到更好的自己。
當一個人的大腦充滿創意,并敢于創新時,就會吸引同頻率的伙伴出來。我曾經在講課時提到繪本對我的影響,我的朋友柯羽即開始把作文教育與繪本相結合,到處尋找老師找資料,開發了深受低年級小學生喜愛的繪本課程,給大家帶來很大的驚喜。
我很慶幸,自己身邊的好友都很有創意。我相信自己是人生劇本的編、導、演,改變了自己原來的人生劇本。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開啟多個窗口的人生版本,試著拿張紙寫下:
“我不只是……,我可以是……。”
這是李欣頻的創意課上的內容。我自己認真做過這個練習。
我們每個人不管在什么年齡,都可以有全新的人生規劃和嶄新的身份。比如我可以用語言和文字自由地表達心中所想,可我還有一個夢想,用畫筆表現心中所思所悟,像幾米一樣,對此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也許有一天我還可以成為一個畫家,舉辦自己的個人畫展。一想到這些,就覺得生活無比美好。
我們試著從傳統的慣性思維模式里走出來,向未來學習。當你帶著創意和夢想,敢于大膽走向創新之路時,路自然會顯現。
創意改變生活,創新改變未來,創造讓人生更豐富。
上一篇:允許自己不完美
下一篇:加油!幸福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