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梳理七步法
情緒梳理第一步:自我關懷
當一個人有負面情緒時,一定會感到不舒服,不僅心里不舒服,身體也會不舒服;而當人身體不舒服時,也一定是有情緒的。比如,當你睡不著覺的時候,或者身體的某個部位疼痛的時候,哪怕只是手指頭里扎了一根毛毛刺,都會有情緒,對不對?
人體在接收身體的信號時,是最為直接的。身體的不舒服對我們自身的影響和刺激是最大的。只是許多時候,大多數人只關注了心里的不舒服,而沒有察覺到身體的不舒服。還有許多人在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會投入很多精力來對抗、報復或逃避外在的人與事,從而使事情變得更加復雜、難以把控。
事實上,當我們有情緒時,最需要做的是把關注點從外面的人和事上收回來,用來關懷自己。只要我們的身體舒服了,情緒就會緩解平復;只要我們的內心平靜了,就容易產生有智慧、有創造性的應對方法。
1.停下,呼吸,標注情緒
a.現在,請你把眼睛閉起來,把關注點放在你的呼吸上。隨著每一次吸氣、呼氣,讓自己的思緒回到過去或現在發生的,讓你有點不舒服的事。
b.如果用0~10給難受程度打分,0是最低,10是最高,選擇一個難受程度在4~5左右的事。回想一下:這件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跟什么人,這個人說了什么,做了什么,你說了什么,做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把這件事帶到眼前,仿佛重新置身于這件事當中。
認真感受自己的情緒,問問自己,這是什么情緒?給它一個名字。是憤怒?焦慮?悲傷?委屈?煩躁?失望?還是渴望?再次回到這件事情當中,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也許,這件事摻雜了很多種不同的情緒。那就選擇其中讓你感受最明顯、最強烈的情緒,給它命名。
2.感受不舒服的情緒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定位情緒
然后,從頭到腳掃描一下自己的身體,感受這種不舒服的情緒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最明顯?不管是哪種情緒,都會在身體相應的承載部位顯示。感受這個部位是哪種不舒服,是疼痛、緊張、憋悶、麻木,抑或惡心?
3.把關注點放在身體不舒服的位置——軟化-安撫-允許(SSA:Soften-Soothe-Allow)
接下來,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身體不舒服的位置。讓這個部位慢慢軟化、放松。如果感到這個部位很硬很緊的話,可以從這個部位的周邊開始軟化和放松。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手放在感到不舒服的位置上,感受自己手的溫暖。讓手的溫暖,就像暖流一樣傳到這個部位。讓你的身體就像沐浴在溫泉里面,感受身體的溫暖和放松。
然后,你也可以感受一下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聽到什么話。想聽什么,就對自己說什么。
你也可以在自己的腦中溫柔地注視自己,就像看著一個可愛的寶寶一樣,對Ta說你想說的話。比如,你可以說:你真的不容易;我知道這件事讓你特別難過,承受了這么多不舒服,我好心疼你。
你也可以直接對自己講,可以稱呼自己的名字,對自己說:我覺得你經歷并承受這種事,真的很不容易,也很難過。不過,世界上有很多人也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你所經歷的痛苦,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
然后,不管現在身體的感受、情緒的感受和自己的想法是什么,都允許自己,允許此時此刻自己的身體、情緒、思想的存在。也可以對自己說:我接納此時此刻的自己,不管身體和情緒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想法,我都接受接納此時此刻的自己。然后靜靜地感受一下,在標注、定位、安撫自己后,現在的感受是什么。
4.靜觀自我關懷的科學依據
第一步自我關懷非常重要,這一步的成功將奠定后面梳理的有效性。這一步的三個小步驟,最初來自哈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家Christopher K.Germer博士和德克薩斯大學Kristin Neff教授聯合創始的靜觀自我關懷的應對困難情緒的三個主要方法。
a.停下,深呼吸,標注情緒——你能命名的,就是你能馴服的
2007年,美國一個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里面有一個杏仁區,它的功能是管理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的。當我們碰到一個壓力事件后,身體就會開始一系列的反應,比如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胡思亂想等等。但是,當我們一標注,就會把我們身體當中繼續分泌恐慌分子的通路截斷。人最害怕的是不確定性,情緒到來時,你會覺得一團亂麻。然而當我們能夠標注時,你的情緒就會安定下來了。英文中有一句話叫作:“Name it,and tame it.”意思是你能命名的,就是你能馴服的。
b.定位——所有的情緒,都有一個身體的承載部位
所有的情緒,都有一個身體的承載部位。有的人是胃,有的人是頭,有的人是胸。給情緒定位很重要,因為思想是飄來飄去的,但是身體的感受不會,一般來講都有一個主要的承載部位。我們的思緒容易飄移,能夠以極快的速度,游走在過去、現在和將來。
當情緒沒有定位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會飄忽不定,甚至非常混亂,導致我們無法與情緒相處。而如果我們將情緒定位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就可以看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c.軟化-安撫-允許——首先軟化、安撫自己的身體
在人體接收的所有信號中,第一個接觸的都是身體的信號,而不是大腦的信號。當身體感到放松的時候,它就會傳送一個信號到大腦,告訴它現在是安全的,身體就會安靜下來。所以,我們學會與情緒相處,首先需要的是軟化、安撫自己的身體。
軟化、安撫包含三個要素——身體接觸、柔聲細語和恰當的溫度。
軟化、安撫情緒就像我們安撫一個剛出生的小寶寶一樣,當Ta哭的時候,我們首先把Ta抱起來,然后柔聲細語地哄Ta,當Ta感受到身體的接觸和溫暖,聽到柔聲細語的安慰,寶寶的身體就會放松變軟,情緒就會被化解。最常見的身體接觸形式,就是擁抱。但如果你過去曾被一個你不喜歡的人,或者給你造成創傷的人抱過的話,這個“抱”可能就變成一個不愉快的事件,就不適合擁抱了。那樣的話,你可以把手放在肩膀、肚子、腿或者其他你感到舒服的地方。
什么是允許和接受呢?
舉個例子來說,你是一個媽媽或爸爸,很愛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感冒發燒了,或者意外骨折了,看到孩子受苦,你會怎么辦?你沒有辦法讓Ta的痛苦立刻消失,但你可以接納Ta的狀態,好好地陪伴Ta,跟Ta在一起,看看能為Ta做些什么。你可以把自己難過的情緒和因承載情緒而難受的身體,都當成發燒、骨折的小寶寶,這就是允許。懷著一顆關懷的心,允許自己痛苦、難受,學會陪伴自己,接受自己的情緒和身體。
上一篇:情緒是魔鬼還是天使
下一篇:情緒梳理七步法模板——越行動,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