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中的幸福智慧主要體現在著名的兩世吉慶說,也稱兩世幸福說。
與佛教和基督教不同,伊斯蘭教不主張禁欲和苦行。它既著眼于今世的幸福,又重視追求后世的幸福,并鼓勵穆斯林為獲得兩世的幸福而努力。《古蘭經》講:“誰想獲得今世的報酬,我給誰今世的報酬,誰想獲得后世的報酬,我給誰后世的報酬。”(3:145)伊斯蘭教從來不把人的正當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乃至兩性之間合法的性生活看作是產生罪惡的根源。而對今世一切正當的合理的自然欲望的滿足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伊斯蘭教認為,今世是美好的,今世充滿著自然的快樂。有田地、有莊稼、有園圃、有財產、有妻室、有子嗣等。在今世,物質需要的滿足是一種幸福,也是獲得高級幸福的條件和基礎。人如果長期處于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惡劣生存環境中,肯定是不幸福的。維持生命存在的基本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良好的教育、人格的完善、道德的堅守、潛能的發揮、事業的成功通常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古蘭經)強調:“你們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人們既然來到美好的今世,就要滿足應當滿足的需要,享受應當享受的幸福。不悲觀失望,不消極遁世,不虛度年華,不碌碌無為。要珍惜歲月、達觀向上、積極進取、勤奮勞動、創造財富、澤被大眾,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伊斯蘭教對今世幸福和后世幸福的辯證統一,很好地彌補了佛教和基督教矯枉過正的缺陷,使人們能夠在不犧牲今世幸福的同時,謀求道德的完善和靈魂的升華。
古蘭經注
伊斯蘭教雖然肯定今世物質幸福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但絕不把今世的幸福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絕不把物質需要的滿足與今世幸福完全畫等號。伊斯蘭教認為,今世的幸福既包括物質幸福,又包括精神幸福,只有物質幸福而無精神幸福是不完整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幸福。人們都在不懈地追求金錢、權力、榮譽、地位,但僅有這些東西,而無心靈的安寧,人也不會覺得幸福。人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為什么會感到迷茫和空虛?為什么會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為什么會常常出現沮喪、焦慮和悲觀失望的情緒?就是因為人沒有感受到精神幸福。
伊斯蘭教認為,心靈的安靜是精神幸福的集中表現,人如果沒有心靈的安靜就沒有精神幸福可言。人要想獲得心靈的安靜,只有一個源泉,那就是信仰安拉。《古蘭經》說:“他們信道,他們的心境因記憶安拉而安靜,真的,一切心境因記憶安拉而安靜。”(13:28)信仰安拉、力行善功能凈化心靈、平衡心理、填補空虛、消除煩惱,能帶給人知足、平和、寧靜的幸福,使人對未來充滿希望。人有了信仰,即便身處險境、面對死亡也會處之泰然,其他的困難和挫折也就更無須放在心上了。由此可見,伊斯蘭教所倡導的今世幸福,既不是禁欲主義和苦行主義,也不是拜金主義和極端享樂主義,而是一種合乎自然的、理性的、充實的、有節制的幸福。
伊斯蘭教認為,今世的幸福固然很重要,但今世畢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人還有后世,今世與后世之間又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所以,人不能只考慮今世而不考慮后世,不能只謀今世的幸福而不謀后世的幸福。與后世幸福相比,今世的幸福是短暫的、不完滿的。《古蘭經》說:“你們應當知道:今世生活,只是游戲、娛樂、點綴、矜夸,以財產和子孫的富庶相爭勝;譬如時雨,使田苗滋長,農夫見了非常高興,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變成黃色的,繼而零落。”(57:20)今世只不過是一場短暫的游戲,“財產和后嗣是今世生活的裝飾”(18:46),“今世的生活比起后世的生活來,只是一種(暫時)的享受”(13:26)。更何況,人一旦死去,財產帶之不去。永恒的幸福、真實的幸福、完滿的幸福不在今世,而在后世。
《古蘭經》對后世幸福的描述是具體、形象、生動和令人神往的。能夠享受到后世幸福的人們生活在一個名為“天園”的極樂世界。“天園里樹蔭漫漫,流水潺潺”,“四季不絕”,(56∶30~33)“不覺炎熱,也不覺嚴寒”(76:13);天園中有水質不腐的水河、乳味不變的乳河、飲者稱快的酒河、蜜質純潔的蜜河(47:15),供人們自由飲用;天園里還有常摘不盡的各種水果樹,其中有無刺的酸棗樹、結實累累的香蕉樹,(56∶28~29)還有葡萄(78:32)、海棗、石榴(55:68)等;天園居民“戴的是金鐲和珍珠,穿的是絲綢”(35:33),還有兩乳圓潤、年齡劃一的少女(78∶33);天園中的人從不鉤心斗角,皆能和平共處,“他們在天園里,聽不到惡言和謊話”,唯獨聽到的是“祝你們平安”(56:25~26),他們過著無憂無懼的日子(43:68),他們“毫不辛苦,毫不疲倦”(35:35)。天園就是幸福的樂園。天園幸福是永恒的幸福,是真實的幸福,是完滿的幸福,是真主對信仰伊斯蘭教并行善者的最后恩惠,也是所有穆斯林追求的最理想的歸宿。
除了天園之外,后世還有另一個世界,即火獄。《古蘭經》對火獄的描述非常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火獄有七道門,每道門將收容被派定的一部分人”(15:44),火獄以人和石頭為燃料(2:24);火獄的居民要忍受極其嚴厲的懲罰,皮膚被燒焦,然后又被換上新的皮膚,周而復始被燒(4:56);臉被火焰燒灼(23:104),燒灼肌膚(74:29)。“沸水將傾注在他們的頭上,他們的內臟和皮膚將被沸水溶化”,“他們將受到鐵鞭的抽打”,(22:19~21)用燒紅的金銀烙他們的前額、肋下和背脊等(9:35)。火獄居民的生活極其惡劣,他們生活在毒風和沸水之中,在濃煙彌漫之中,更無涼爽和舒適。(56:42~44)他們以魔鬼頭似的軋骨木樹的果實充饑,這些東西像滾燙的油一樣在他們的腹中沸騰。(37:64~66)“只有迷誤的人們才吃膿汁。”(69:37)火獄的居民“將永居其中,不蒙減刑,不獲寬限”(2∶162),“他們每因愁悶想逃出火獄,都被擋了回去”(22:22),他們將永受折磨。
人在后世升入天園,還是墮入火獄,是由人在今世的善惡行為決定的,是受因果法則支配的。《古蘭經》指出:在今世,人的所作所為都將被一一記錄在案。在后世,真主將根據這些記錄對每一個人作出公正的判斷和選擇,嚴格按照善惡標準決定誰應該進天園,誰應該下火獄。
什么樣的人才能升入田園呢?《古蘭經》說:“自愿行善者,必獲更多的善報。”(2:184)“信道而且行善者,并對真主表示謙遜的人,他們確是樂園的居民,將永居其中。”(11:23)“他怎么不超越山徑呢?你怎能知道超越山徑是什么事?是釋放奴隸,或在饑荒日賑濟親戚的孤兒,或困窮的貧民;同時,他是一個信道而且行善,并以堅忍相勉,以慈憫相助者。這等人是幸福的。”(90:11~18)“信道而且行善者,得享幸福和優美的歸宿。”(13:29)這樣,信道和善功就像聯結今世與未來天園的一座橋梁。那些敬畏的人、堅忍的人、順從的人、好施的人、行善且信教的人將進入天園。所以,《古蘭徑》主張人要利用今世短暫的幾十年時間,力行善功,為他人謀福求利,不坑人、不害人、不損人,為進入后世的天園享受永恒幸福創造條件。
什么樣的人會墮入火獄呢?《古蘭經》說:“作惡者每作一惡,必受同樣的惡報。”(10:27)“凡作惡而為其罪孽所包羅者,都是火獄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2:81)下火獄是真主對那些罪孽深重者、圖謀不軌者、行為詭詐者、不信道者以及作惡多端者的最后懲罰。
伊斯蘭教的兩世幸福說具有重要的倫理價值。今世幸福與后世幸福之間存在著能動的辯證統一關系。今世幸福是后世幸福的原因、條件和基礎,后世幸福是今世幸福的結果、歸宿和動力。兩世幸福說的核心目的是引導人棄惡從善,客觀上能有效地維護社會和諧。那些積善成德的人即便在今世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或許也遭遇了一些不幸的事情,但這些挫折都算不了什么,不足掛齒,不影響他們在今世總體上的幸福,何況積德行善帶來的心靈安靜和價值實現本身就是今世的最大幸福。更為重要的是只有積德行善,才能獲得進入后世天園的通行證,可以享受后世天園永恒的幸福、真實的幸福、完滿的幸福。那些在今世作惡多端的人,也可能有錢有勢,過著奢華的生活,但他們是不幸福的,因為他們的心靈不安。善惡有報,善惡必報,他們因作惡大多都會受到社會的懲罰。即使他們僥幸逃脫了今世的法律制裁,最終也逃不脫末日的審批和火獄的懲罰。這樣就會使行善者益善,作惡者則會懸崖勒馬,棄惡從善。
人心善惡動機的產生和發展趨勢,不僅直接關系個人的幸福與痛苦,也關系到他人和大家的幸福與痛苦。對兩世幸福的追求,成為穆斯林道德修養的出發點與內在動力。從根本動機上,從靈魂深處揚善抑惡,從而實現人心向善,這就是伊斯蘭教兩世幸福說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佛教八正道中的幸福智慧
下一篇:蘇格拉底論善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