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要想取得自己的成功,那就一定要付出艱苦的努力,甚至做好犧牲一切的準備。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人生的成功。
《紐約時報》是世界十大名報之一,也是世界各國政府喜歡訂閱的報刊之一,其中有許多專欄經常被同行購買,進行轉載。它的創始人是猶太人亨利·雷蒙。
雷蒙的創業之路也是非常的艱辛曲折,但充滿猶太人的高超智慧。雷蒙自幼家境貧寒,卻酷愛讀書。他憑著對知識的渴求,頑強地堅持自學,終于學有所成,能寫一手好文章。
雷蒙16歲時當上了小學教員,開始自謀生計。有著猶太血統的雷蒙并不滿足于默默無聞的教書工作,4年之后,20歲的雷蒙便辭去教師之職,只身前往紐約尋找發展的機會。
雷蒙到紐約后,他決定先從最擅長的寫文章做起。他首先向加里尼經營的《紐約人報》求職,并被雇用。然而《紐約人報》經營不佳,不到一年便關張了。后來,加里尼又創辦了《論壇報》,雷蒙的職位被保留而且受到重用,他集編輯、主筆、記者于一身,薪水由每周8美元增加到20美元。
1843年的一天,雷蒙奉加里尼之命去波士頓采訪一位政治家,并隨身帶了一名排字工人前往。采訪完畢,他們趕乘夜班輪船回紐約,在途中雷蒙就完成了采訪稿,并由排字工及時排版。天亮前,輪船抵達紐約港,這篇文章剛好趕上出版。于是《論壇報》當天早上就刊出了對政治家的專訪,比其他報紙提前了整整一天,雷蒙因此出了名。
雷蒙并不安心于在人之下的工作,幾個月后,他辭去了《論壇報》的工作,受聘《問訊報》。數年后他又辭職,決定自己創辦一家報紙。他首先找到銀行家喬治,喬治對辦報非常有興趣,而且很信任雷蒙的能力,便提出一個集資10萬美元的辦報計劃,請雷蒙詳細列出新報紙內容以便向社會公開招股。后來喬治又拉了銀行界的一個朋友加盟,成立了“雷蒙喬治有限公司”。喬治任公司的董事、經理,兼《紐約每日時報》(后改名為《紐約時報》)的發行人,雷蒙任總編。公司發行了股票,每股1000美元,預計籌資7萬美元。
創業之初,報社在紐約一幢未建成的樓房里。由于該建筑商中途破產,樓房尚未安裝門窗。因資金缺乏,報社暫時屈就于這座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樓中。當時電燈還沒發明,辦公室煤氣也沒安妥,晚上只能用燭光照明,室內光線昏暗,寫稿、排字非常不便。《紐約時報》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內容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因陋就簡,辦報紙的地點是選好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但是如何才能使《紐約時報》走入尋常百姓之家呢?只有銷路順暢了,才能贏利,報社才能生存和發展。怎么辦,許多人拭目以待,這也成了擺在雷蒙面前的難題了。
為了打開市場,雷蒙想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采用低價策略,他想,報紙是給人看的,那就要有廣泛的人群,看的人越多,報紙的影響就會越大,報紙也就會越有生命力,要想看的人多,就要便宜,否則的話,大家還不如買一個漢堡包呢!當然這個辦法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一個賠本的辦法,因為報紙要想生存就要有一定的成本,而如果定價低,就會使成本無法收回,最終報紙就要垮掉。報紙能否成功呢?事后的業績說明了低價策略的正確性。
《紐約時報》前幾十期的售價僅為1美分,比一般報紙的零售價低了1倍。正因為它的低廉,所以很多人都樂于接受它。同時,為了加快印刷速度,《紐約時報》采用了比一般印刷機速度高幾倍的卷筒式印刷機,發行量與日俱增。
一周后,雷蒙又出新招,他提出了一個免費向紐約50萬市民贈報一周的計劃,并將每周的報費定為6分錢。結果不出所料,不到10天,訂戶就超過1萬戶。此時,雷蒙的7萬美元創辦費差不多花光了,報社在雷蒙不惜血本的大膽冒險后,終于扭虧為盈。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紐約時報》銷售量突破了30萬份,1928年“星期刊”銷售量達70萬份,日報銷售量達41萬份,年利潤達2700萬美元。
上一篇:寬容每個人,你能獲得成功
下一篇:小處要大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