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人的眼睛有5.76億像素,卻終究看不懂人心”|不當類比
類比是一種很有力的論證方法,它是基于兩個或兩種事物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之處,推出這兩種事物其他屬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之處。類比用得好,自然能讓聽者心服口服。但因為打比方、類比具有從個別到個別、從類到類的特點,它的結論范圍超出了前提所斷定的范圍,因此其結論性質通常也不具有必然性,稍不注意,可能就會出現邏輯謬誤。
曾經,新浪微博上流傳著一句語錄:“人的眼睛有5.76億像素,卻終究看不懂人心。”聽起來很有道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和感觸,但從邏輯上講,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它犯了“不當類比”的謬誤。
所謂不當類比,就是把兩種或多種看似屬性相同,但實際上有本質差別的事物,放在一起做對比,這就造成了類比失當。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人的眼睛有5.76億像素,卻終究看不懂人心。”
這句話的核心在于“看”,即說話者認為,看東西的看,與看懂人心的看,屬性是一樣的。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眼睛看東西,是一種圖像處理;看懂人心的看,卻是一種心理認知活動,屬于心理學的范疇。圖像處理與心理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是沒有可比性的,并不適用于類比推理。
生活中,有些人習慣胡攪蠻纏,把沒有聯系、不具可比性的事物生拉硬扯地放在一起做類比,目的是用詭辯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那么,面對不當類比的詭辯,我們要如何反駁呢?
反駁方法1:找出另一種類比,反駁對方的觀點。
神學家威廉·巴萊為了證明上帝存在,運用了一個強大的類比論證。
巴萊把我們的世界比作一個精密的機械鐘表:如果我們在一個荒島上發現了一個運行精確的鐘表,我們只能假定有一個制表人制作了它,并將它留在島上。如果你認為鐘表的各部分只是基于巧合或概率,組裝在一起成為這個精密的鐘表,那顯然是遠離事實與可能性的。同理,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如此復雜、神奇、有序的方式運行,我們不能假定這是意外或隨機形成的,我們必須承認,有一位造物主設計創造了這個復雜精巧有序的世界。
對于這樣的觀點,我們可以找出另一種類比:把世界比作一種生物組織,而不是機械鐘表。這個生物組織會變化,其系統、器官、肢體會發展,也會退化,其核心是能量與物質,而不是思想與精神。我們可以宣稱,這個世界按照自然選擇,而不是有目的的計劃的運行。在這個世界上,當生物不再有活力時,它就會死亡;當太陽的熱量耗盡,地球也將不復存在。
反駁方法2:按照對方的類比發展下去,得出荒謬的結論。
有人說,烏龜只有把頭伸出殼外,才能向前進;公司只有愿意冒險,才能有發展。如果我們不認同這種觀點的話,那就可以反問對方:按照這樣的類比,那是不是公司也應當像烏龜一樣,行動時要緩慢,遇到危險就要把頭縮進殼里呢?
辯論界流行一句話:“一切的類比都是不當類比。”其實,用以類比的東西,原本就不可能是同一個東西,不同的東西肯定有不同的地方,而這個本質上不同的地方,就可以用來攻擊類比不當。怎么樣,你學會了嗎?
上一篇:頑皮的孩子,從搞破壞到愛創造
下一篇:“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絕對化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