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是最好的機遇
1994年,為了讓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她們一家三口來到了北京,丈夫開出租車,她擺攤修鞋,想不到時間不長,丈夫就因為車禍去世。帶著孩子回老家,經濟壓力會減輕不少,但為了孩子的前途,她還是咬著牙留了下來,僅憑著修鞋掙來的微薄收入支撐著這個家。
后來她聽人說天安門和故宮一帶人流量大,修鞋的生意比較好,她便輾轉來到了那里,收入的確比以前好,但相對于高額的房租和物價,母子二人的生活依然捉襟見肘,她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
2002年的一天,一位在故宮做講解員的女子到她的鞋攤上修鞋,在閑聊中那人告訴她,干這一行沒有學歷限制,只要對故宮熟悉,并且掌握一門小語種就行。女子無意中的一句話,讓她看到了光明的前程。
自己的修鞋攤在故宮旁邊擺了將近十年,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故宮的故事,只要再掌握一門外語,那故宮解說員的工作不就唾手可得了嗎?
當年12月,北京應用技術大學開了一個葡語培訓班,學費雖說只有1800元,但對她來說也是個天文數字,最后她狠下心報了名。然而,由于她的基礎太差,講課如同聽天書。為了強化記憶,她一咬牙,花了80元錢買了一個MP3,上課時錄下老師的講課內容,利用白天修鞋的空閑反復聽。后來,她還專門制作了一個牌子,用葡萄牙語寫著:免費修鞋和問路。通過這種方法制造與老外交流的機會。她的故事感動了一個在外企做高管的名叫保利諾的巴西青年,有空就來指導她。
2005年春節前,她應聘做7天的講解員。可進了故宮就找不到東南西北了,而且,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真正用葡語翻譯起來,常常是張口結舌。聘用方只好將她勸回了。沒想到,三年廢寢忘食地學習,連一次講解也不能完成!她忍不住哭起來,痛定思痛,她找來《故宮導引》等資料,請保利諾把這些資料翻譯成葡萄牙語。從此,每天一睜開眼她就開始背,給兒子做早餐時背,去擺攤的路上背,修鞋時背,吃飯時背,就連上廁所、晚上洗澡的時間也在背,直到將那兩大本解說詞背得滾瓜爛熟。接著,她還去熟悉故宮,她前后共去了8次故宮,故宮里任何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2006年6月,她信心滿滿地參加了一家旅行社的故宮博物院講解員的資格考試,結果順利通過。現在的她早已不是那個凄惶的修鞋女了,而是一個每天操著流利的西班牙語徜徉在故宮里的白領。現在她已經在北京按揭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兒子也于這年夏天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巴西利亞大學計算機專業。
2010年10月1日,葡萄牙政黨的重要領袖德·布拉干薩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訪問期間欲參觀故宮。在經過嚴格考核后,她成了德·布拉干薩的講解員。
她叫朱桂梔,談起自己成功的轉身,她說:“人生永遠沒有不可逾越的絕境,擁有的,只是無數種希望。不要去刻意尋找什么機遇,因為行動,就是最好的機遇。”
(焦淳樸)
上一篇:花無開全,月無滿圓
下一篇:認清自己,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