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開放,自由主動地交際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認為,人都有“惰性”和“怯性”,人們總是習慣于固有的生活圈和交際圈,不會積極地去尋求一些改變,很少有人會主動去結交新朋友,即便有意結交他人,也會存在心理障礙。不過,事實上大部分東西都要靠自己去努力爭取,朋友也是一樣。想要交到朋友,就必須積極主動,如果遇到一個同樣內向拘謹的人,雙方都不好意思開口,想要成為朋友就難上加難了。
哈佛大學有一個愛好文學的青年在第一次約會時寫道:一位熱心的同學給我介紹了一個姑娘,可是當我滿懷希望赴約時,卻看見一個身材矮胖、皮膚黝黑的姑娘向我走來。當時,我的心一下子就涼了。出于禮貌,我準備與她稍作周旋便婉言辭別。
我默默地與她并肩走著,心里斟酌著婉拒的詞句,耳畔卻傳來一陣銀鈴般的聲音。姑娘自報姓名,幾個充滿柔情的音符讓我眼前一亮。接下來,她又向我談起對我的了解。她多次在某報副刊上讀到了我的文章,聽到這話,我心里不免有些得意。我知道她是學工科的,想不到她對文學也有很大的興趣,而且說得頭頭是道。初次見面,言語中客氣的成分較多,但我心頭還是一熱,這不正是與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嗎?我悄悄地瞄了她一眼,胖乎乎的圓臉黑里透紅,一雙小眼睛瞇成了兩彎細細的月牙,頭發有點發黃,但整齊地燙成了一道飛瀉的波浪。我漸漸打開了話匣子,我們談了很多,談得十分投機……
試想,這位姑娘如果不是選擇了小伙子感興趣的文學話題,而且談得頭頭是道,那么小伙子肯定早就婉言辭別了。姑娘雖然自身條件稍差了點,但她懂得主動交友的重要性,創造機會與人結識,為自己贏得了很多好感。
主動交友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朋友不是等待而來的,一味地等待反而會錯失交友的機會。其二,主動交友有利于友情的穩固,因為自己爭取而來的東西,往往會懂得珍惜。俗話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要想交到知己,就要創造機會與其結識,同時還要把握一定的技巧。你可以主動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性格脾氣等,掌握相關的信息,一旦了解了對方喜歡什么,就能夠投其所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有著共同話題的兩個人更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比如對方喜歡下棋,你可以尋找與棋相關的話題;如果對方是個球迷,你則可以從球賽入手;對方熱衷于垂釣,你們可以彼此探討一下釣魚的心得。了解了對方的愛好就等于敲開了對方的心扉,有共同話題的人,交流起來更加方便,也容易發展成為朋友。
西班牙偉大的畫家畢加索有一次去理發店理發,當時天氣特別冷,而且還下著雨,畢加索走進理發店時,冷得直打哆嗦,這時一個叫阿里亞斯的年輕理發師認出了這位大名鼎鼎的畫家,于是走上前來關切地說:“哦!先生,您穿得這么少可不行,天太冷了,會生病的,如果不嫌棄的話,不妨先披上我的衣服。”對于理發師的關切,畢加索十分感動,就和對方攀談起來。后來畢加索每次都專門來這里理發,兩人漸漸成為朋友。富裕的畢加索經常邀請阿里亞斯去家中做客,有時讓阿里亞斯在畫室里替自己理發,畢加索甚至送給對方一輛轎車用來代步。兩人相差28歲,但友誼日漸深厚,阿里亞斯甚至把畢加索當成“第二父親”,他總是時刻維護自己的好朋友,不允許任何人污蔑和攻擊畢加索。畢加索死后留給阿里亞斯50幅畫,不過阿里亞斯全部捐獻給博物館。阿里亞斯因為一句主動的關懷而結交了世界聞名的大畫家,如果當時,他怯于和畢加索交流,想當然地認為大畫家不可能會看上自己這樣一個貧窮的理發師,那么就不會成為畢加索的好朋友,更不會擁有這段聞名于世的珍貴友誼。
哈佛人生箴言
交友光有意愿還不行,除非你足夠主動,否則將不會與他人產生任何交集。而你越主動,就越能占據主動權,成功的希望也就越大。廣結人脈也是成就大事業的前提和基礎。相對而言,有主動意識的人總是更能夠把握機遇,甚至創造機遇與人結識,而被動的人則不可能有太多的人脈資源。
上一篇:自己的命運要自己主宰
下一篇:領導官場上的韜晦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