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蹺蹺板原則
學(xué)點心理學(xué),保持好心情
蹺蹺板原則,簡單說就是互利互惠。給予看似犧牲,看似吃虧,而實際上,給予別人所需要的東西,你也能得到更值得珍惜的東西。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選擇一個好伙伴,懂得與人分享,取長補短,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遠。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如果某一方一直不愿意付出,一直站在高端,不讓略低一端的人享受高端帶來的快樂和享受,這場游戲就會很快終結(jié)。帶來的結(jié)果也只能是,你也會落到平地上,大家不再有交流。
一位大學(xué)教授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他從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名中,隨機挑選出一些人來,給他們寄去圣誕卡片。他估計可能會有一些回音。但隨后發(fā)生的一切還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這些人回贈的節(jié)日卡片如雪花般地寄了回來。大部分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想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自動就回贈了一張。這個實驗規(guī)模雖小,卻很巧妙地證明了人際互惠原則在人們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是采用盡量相同的方式回報別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像坐蹺蹺板,任何關(guān)心、幫助和友好都是相互的過程。
從前,有兩個饑腸轆轆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于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細細品味鮮魚的肉香,轉(zhuǎn)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xù)忍饑挨餓,步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但是天高路遠,因為一路上沒有食物充饑,最終倒在了路上。幾年后,兩個同樣饑餓的人,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并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在吃完最后一條魚的時候,他們看到了蔚藍色的大海,他們奔跑著來到了海邊,用魚竿釣起了他們的第一條魚。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蹺蹺板原則告訴我們,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衡量標準很簡單,就是能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雷鋒做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卻成為偉人,就是因為他做的小事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我們身邊有些人看上去事業(yè)很成功,卻沒得到社會的認可,就是因為這些人忘記了互惠的道理。自己成功不是真的成功,只有做到“我為人人”,讓社會認可你的存在,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成就感,實現(xiàn)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互惠過程。
上一篇:盡量完美一個項目的開頭和結(jié)尾。
下一篇:必要時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