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最早獲諾貝爾獎的美籍華人
李政道簡介
諾貝爾得獎者小簡介
姓名:李政道(Tsung-DalLee)
出生年代:1926年-
職稱:物理學家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李政道,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抗戰時期在國立浙江大學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1946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1950年獲博士學位。1950-1951年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51-1953年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1953-196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主任,浙江近代物理中心主任。199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研究的課題,除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外,還廣泛涉及天體物理、流體力學、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廣義相對論等領域。
神童博士——李政道
做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
一個科學上的成就是許多在同一或相關領域中的研究者積累6的結果。沒有過去的經驗,沒有現在的激勵,就不會產生我們今天的觀念和知識;沒有將來的實驗,我們今天的觀念和知識也不能進化。雖然這許多因素構成了任何進步的整體,人們往往只記得最后光輝的收獲而忘記了其中辛勤的耕作。
我們有限的人類智慧去認識無限的宇宙奧秘,是一個永不終止的過程。
——李政道
李政道出生在上海,父親是個生意人,不過李政道小時候并沒有被掙錢做生意迷住,而是一頭扎進書海,成了一個博覽群書的書呆子。他整天手不釋卷,無論到哪都要帶著書。抗日戰爭時期,他輾轉到大西南求學,一路上把衣服丟得精光,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他經常去茶館讀書——茶客們在談天說地,他卻能靜下心來讀書。
李政道一直保持著酷愛讀書的習慣。博覽群書讓他對藝術和歷史產生了異常的興趣。李政道獨特的學習方法:每讀一本書,他總是先看提出的是什么問題,作者得出了什么結論,然后通過自己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與作者的論述進行比較。
他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兵荒馬亂的年月中度過的。抗戰時期,上海被日本人占領,李政道全家到了江西,他在贛州念完了中學后,被錄取到當時已經遷到貴州的國立浙江大學,但是不久日本人就逼到貴州,他就進入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這樣的輾轉波折,使李政道耽誤了不少時光。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神童的話,那么李政道毫無疑問就是一位神童。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當時他只有大二的學歷,但經過嚴格的考試,竟然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于是他只身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成了著名物理學家費米的博士研究生。3年后便以“有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被譽為“神童博士”,當時他才23歲,這在美國教育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在量子力學和粒子物理中,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之前,“宇稱守恒定律”(俗稱為“左右對稱定律”),一直被人們奉為金科玉律。按照這一定律,兩個可以互為鏡像的基本粒子,具有同樣的物理性質。在過去,任何物理學上的理論,只要違反了“宇稱守恒定律”,就會馬上遭到否決。而李政道和楊振寧步入物理學研究領域之際,正是粒子物理發展的一個全新時期,被科學家稱為“二次世界大戰后物理學最興奮的年代”。李、楊在研究中對“宇稱守恒定律”提出大膽質疑,即它不適用于弱相互作用。1956年6月,他們完成了題為“對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守恒的質疑”的經典論文。為了用實驗證明這一大膽的設想,與李政道同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領導了一個實驗小組,利用當時最先進的設備進行驗證。最后,終于證實了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理論,由此宣告“宇稱守恒定律”這個物理學的基本定律在弱相互作用下予以推翻。
1957年12月10日,李政道領取諾貝爾獎那天,正是瑞典大學放假的日子,好多的同學都到宴會的地方來慶祝、唱歌。以往這個時候都是由文學獎得主代表所有得獎者來回答問題,但是那天同學們卻點名要李政道來講,因為他們覺得李政道看上去和他們年紀差不多。盛情難卻,李政道就給同學們講了一個《西游記》里的故事:孫悟空覺得自己神通廣大,結果它落在如來佛的手里,他看到五根柱子,但是怎么跳也跳不出去。這正好像我們做科學的人掌握在自然界的手里一樣,我們覺得自己對科學的了解廣而且深,可相對來說,與科學的真理還相差很遠。
曾有記者問李政道如何評價創新意識在科研中的意義,李政8道說道:“創新不光是要膽子大,科學的發展必須要有堅實的根基。宇稱守恒定律也是有它的根基的,是前人用實驗證明了的。創新兩個字包含了兩層意思,即好的和新的東西。凡是新的東西都把舊的包在里面,用所有過去的知識都能解釋得通,所以創新不光要大膽,還有具備分析的能力,是在此基礎上的創新。”
教育啟迪
從著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博士身上,我們得知不論是學習活動不是研究活動,都必須學會發現有現實意義和有創造性的問題,并提出、研究這些問題,孜孜追求。如果只學會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那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學習。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是終身的學習,學海無崖的學習,學無止境的學習,真正的學習是快樂的;真正的學習是畢生的;真正的學習是崇高的;真正的學習是神圣的。
上一篇:朱棣文——第一個移動“原子”的人
下一篇:李遠哲——一個非常有作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