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有三樂
作者簡介
田志宏:教育科學學院2015級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任生活部副部長。曾獲得“第二課堂積極分子”稱號,曾在校“‘簽’言萬語”書簽設計大賽中獲得三等獎,在吉林省首屆國際太極拳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去過或者路過圖書館的同學一定都看到過孔圣人的雕像,大家知道孔子是孔圣,那亞圣是誰呢?亞圣啊,那就是孟子。提到孟子我想到在《孟子·盡心上》中,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這段話意思是君子有三種快樂,這三種快樂與治理天下沒有關系。
父母俱在,兄弟安好,便是第一樂;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便是第二樂;
得到天下的好學生,然后教育他們,便是第三樂。
那么歷史中的文人是如何品讀這君子三樂的呢?
據朱熹《孟子集注》所載,引林氏的話說:“此三樂者,一系于天,一系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
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愿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于天意;教書育人之樂乃“圣人之心所愿欲者”,但是否可得仍取決于他人;唯有坦蕩為人是“可以自致”之樂,故而當勉力為之、自我督促。
而在我看來,這三樂還可以這樣來理解。
第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古人有一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最大的悲哀。莫要子欲養而親不待。躬行孝悌會給人帶來道德的滿足和快樂。所以,千萬別忘了,愛。
第二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那怎么樣算是“不愧于天”呢?
天道剛健,充滿著凜然正氣,是正義的代表。君子要順應天道,修身養性,培養正氣,養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
這讓我想起了為抗擊元朝而寧死不屈的文天祥,想起了他那光耀千古的《正氣歌》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告白。還有為變法改良而使中國走向光明的戊戌六君子,想起了“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譚嗣同,想起他英勇就義前“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壯烈豪邁!
那怎么樣又算是“不怍于人”呢?
重義輕利,做人真誠,與人為善。
白求恩醫生,想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加入中國的隊伍中來。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為搶救中國的傷員,犧牲了自己。
能夠完全做到以上兩方面的人,自然是古今一流的君子,其快樂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文天祥、譚嗣同、白求恩等,都是無愧于他們自己選擇的人,都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都是快樂的人。
陶淵明詩曰:“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人生在世,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誘惑,可能是權力,可能是財帛,可能是美色,也可能是口腹之欲,我們只有正確對待這些誘惑,嚴格克制約束自己,明確信仰,堅定信念,在前行的途中才能不被欲望所左右,方能不負初心、坦坦蕩蕩,才能俯仰無愧,做到君子本色。
第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作為教育科學學院一分子的我們,作為吉林師范大學一分子的我們,作為將要走上教師崗位的我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將是我們畢生的夢想。
回想一下我們的老師都是怎樣的?是嚴厲的?溫柔的?還是幽默的?或者是其他的樣子呢?
在我的印象里,他們有時很嚴厲有時又能夠像朋友般和我們在一起開玩笑,有的時候又像家長一般小心地呵護我們。
還記得汶川地震嗎?還記得那場地震中的張米亞老師嗎?他說:“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
當汶川縣映秀鎮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撲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著,而他已經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這就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不僅張米亞老師,還有很多老師在那場地震中用他們的生命譜寫了一首偉大的生命贊歌。
在《師魂頌》的歌詞中寫道:“春風,雨露,陽光,您的胸懷多么坦蕩。教案,紅筆,講壇,您的事業多么輝煌。不慕腰纏萬貫,但愿校園禾苗壯。任它年華如流水,只求華夏有棟梁。啊……老師,老師。您是一顆燃燒的太陽,一年三百六十五個夜,永遠把知識的天空點亮!”
所以當我們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時,我們便選擇平凡和偉大!
從物質生活講,教師并不富有,甚至還有點兒囊中羞澀。但是,教師在精神上的富足卻是其他行業的人所無法達到的,一句“桃李滿天下”便是最好的說明。假設我們不是教書先生,那除了一樂家庭平安,二樂俯仰無愧之外,我們的第三樂該是什么呢?或者,時代進化了,還有沒有四樂、五樂呢?
所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應只限于教書育人,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在得天下英才后不僅僅要教育之,更要呵護與陪伴他們。若是身邊的人能夠因為君子的啟發、引導,而有所作為,也算是人生一大樂趣呀!
亞圣孟子,他游說諸侯近二十年,堅持不懈地向諸侯國推行王道政治,以“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為己任;他“四十不動心”“善養吾浩然之氣”;他“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些都說明“君子三樂”是夫子自道,是他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人生經驗總結。
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在學習孟子的君子三樂時也應該去體驗我們的青春。
“青春是美麗的,一個人的青春可以平庸無奇,也可以放出美麗的火花。可以因虛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結結實實的步子,走到輝煌壯麗的成年。”
今天的我們作為吉師的學子,未來的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希望大家都能孝敬我們的父母,尊敬我們師長,更要不斷提高自我。做未來的“園丁”,做一個不愧于天地的堂堂正正的人!
☆教師點評:宋立華
孟子的“君子三樂”,激勵了中國歷代無數的仁人志士,尤其是對教師的鞭策與鼓勵。天下的英才在哪里?教師所面對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天下的英才,都是本性純凈純善的好孩子,就看教師怎樣引導與啟蒙,“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與使命是何等重大與光榮。本文從多個角度談了對孟子的“君子三樂”的理解,并運用多個例子講述作者對于“君子三樂”認識的獨到見解,使其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引人思考。“君子三樂”,一為父母兄弟健在;二為為人友善,正氣凜然;三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第三點說的就是教師,作者從孟子的“君子三樂”出發,闡述了教師這個職業的平凡而又偉大。就如同《師魂頌》的歌詞中寫到的那樣:“不慕腰纏萬貫,但愿校園禾苗壯。任它年華如流水,只求華夏有棟梁。一年三百六十五個夜,永遠把知識的天空點亮!”
教師簡介:宋立華,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上一篇:同學,你掉了一樣東西!
下一篇:噓,小點聲——“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