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成敗?得失?富貴?功名?其實都不是,關鍵在于能否在紛擾繁雜的社會中正身自省,時時為心靈“除塵”,始終如一地保持一顆純凈的心。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每一段人生旅途中,很多時候,很多人只注重了外在能力的提升,比如技能上的、體力上的、智力上的,卻常常忽視了自我內心的更新、“除塵”。人幾天不洗澡,會覺得身上有臟東西,但如果心靈不洗澡,長期下去,也會喪失耳清目明的自知力,就像電腦的維護系統(tǒng)要殺毒和升級一樣,我們的心靈作為提供人強大的精神動力的中樞系統(tǒng),也需要常常洗澡、“殺毒”和更新。
傳說著名高僧一燈大師藏有一盞“人生之燈”,燈芯鑲有一顆歷時500年之久的碩大夜明珠。此珠晶瑩剔透,光彩照人。得此燈者,可超凡脫俗、超越自我、品性高潔,得世人尊重。后有三個弟子跪拜一燈大師求教怎樣才能得此稀世珍寶。一燈大師聽后哈哈大笑,對三個弟子講:“人眾多,可分三品:時常以損人利己抬高自己者,心靈落滿灰塵,眼中多有丑惡,此乃人中下品;偶爾自吹自擂、損人利己者,心靈稍有微塵,恰似白璧微瑕,不掩其輝,此乃人中中品;終生自省不斷,虛心完善自己,不損人利己者,心如明鏡,純凈潔白,為世人所敬,此乃人中上品。人心本是水晶之體,容不得半點塵埃。傳說老僧所謂有‘人生之燈’,其實是空穴來風,老僧只有一顆純凈的心靈,時時反省,處處自省,永保潔凈。”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讓自己擁有一顆水晶般的心靈,就要培養(yǎng)自省習慣。
自省,就是審視自己,反省自身。人們在對事情進行歸因時,常常是把積極的結果歸于自己,把消極的結果歸于其他,這樣很難做到積極公正地審視自己。自省是一種非常優(yōu)秀的品質,也是修身之道,人只有懂得自省才能夠不斷進步??v觀那些成就大事業(yè)的人,不難發(fā)現他們都具有自省這個優(yōu)良的品質。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因為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每次新作還沒有出來,就已經有很多人等著拜讀他的作品了。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卻從來都不會將自己沒有完全認真檢查過的文章給讀者看。他有一個習慣,每天無論到了什么時候,都會堅持把自己已經寫好的全部內容通讀一遍,發(fā)現任何不滿意的地方及時更正,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因為他堅信一部自己都不滿意的作品是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的,因此他的每次修改過程要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然而,正是因為擁有了這種不斷自省的精神,才使其獲得了非凡的成就。
著名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有一句著名的話:“吾日三省吾身。”人反省自我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完善自己的不足、虛心改過的過程,自省能使人在檢查自我的過程中變得更加清醒和智慧,也提供了不斷前進的動力。
當然,在自省的過程中,是離不開保持純凈的心這一前提的。人只有在擁有堅定的意志,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波瀾不驚,態(tài)度正確,成就一番大業(yè)。
讓心潔凈是修身之本,是一種境界,需要有足夠的自制力來克制自己的內心欲望,沒有時間的打磨,就無法達到這種境界。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智者和其學生二人在海灘上散步,但見海上波濤洶涌,白浪滔天。智者問學生:“看到波濤翻滾的大海,你會聯想到什么?”學生答道:“我想到了自己的心,想到了我躁動不安的思緒。”智者說:“不錯,洶涌澎湃的大海正好似人的心,而那翻滾不息的波濤就是人的思緒??墒?,心本如水,水亦似心,無波無浪,平息如鏡?,F今波濤起于海上,是因為有風,不安思緒正是心中雜念叢生產生的欲望和恐懼等。”學生嘆道:“最可怕就是此情此景,心如一葉扁舟,隨波逐浪漂流。”智者說:“平常人概皆如此,只是不自覺而已。身似失舵之小舟,心如翻滾之沸水。無止的欲望控制著人心,就如同狂風攪動著大海。”學生急忙鞠躬施禮,“弟子追隨大師,只為求得內心一片安寧。”智者拈髯一笑,“要想讓大海歸于平靜,其本不在大海,因為你無力也無法控制海水,你可能做到的,是去停止風的攪動。”“懇請老師明示。”學生欲求詳解。
“假如大海不為風所動,那將如何?”智者問學生。“大海會風平浪靜??墒?,老師,有誰能讓風止???”智者笑了,“風、海、欲望原本都在你的心里,而你心中的風,則是你的思想、欲望和恐懼,不要讓欲望和恐懼控制你的心,而要讓你的心去控制欲望和恐懼。把握住自己的心,也就沒有了風、海、欲望。唯其如此,你心中的海才可以歸于平靜。”
智者向我們詮釋的正是一種“萬念歸心”的智慧,可是現實中很多人體會不出這個道理,所以看人看事,處人處事,難免心浮氣躁,怨天尤人。
有一位年輕的畫家,他剛走入社會時,三年沒有賣出去一幅畫,這讓他很苦惱,總覺得世人都是凡夫俗子,沒人發(fā)現他這塊美玉。于是,他去請教一位世界聞名的老畫家,他想知道為什么自己才華橫溢,卻整整三年居然連一幅畫都賣不出去。那位老畫家微微一笑,問他每畫一幅畫大概用多長時間。他說一般是一兩天,最多不過三天。那位老畫家對他說:“年輕人,那你換種方式試試吧,你用三年的時間去畫一幅畫,我保證你的畫一兩天就可以賣出去,最多不會超過三天。”
這個簡單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而耐人尋味的道理:日臻完美的技藝不是朝夕就能練成的,一個人只有靜下心來日積月累地積蓄力量,才能夠達到成熟而完美的境界。正如俗話說的“珍貴的事物慢長成”,因其慢,才能經受歲月的考驗;凡是速成的事物必沒有太多的內涵。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
做事、做人更是這樣,磨礪出寶劍,錘煉出精華。無數成功的事例一再證明,“十年磨一劍”,人只有忍受住了艱難困苦、孤寂落寞的考驗,經歷了靜心洗心反省的煎熬,才會把做人的道理參透,體會到人生的核心原則而不是一些皮毛,才會厚積薄發(fā),有所建樹。
所以,我們要經常給心靈“除塵”,保持心的潔凈,常反躬自省,這樣才能客觀看待人或事,讓人更快樂、更幸福、更成功地俯仰于天地間,縱橫在人生波瀾壯闊的大海中乘風破浪。
上一篇:一德立而百善從之
下一篇:要有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