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 先聽別人怎么說,不急于表達看法
某大學教授在講授選修課,幾周之后,他發現聽課的人越來越少。這一天,他提早結束課程內容,和學生們談話,他問學生:“為什么大學生這么愛逃課?”
“因為大家都覺得老師講課沒意思,還不如去自學。”學生們說。
教授聽完說:“現在的學生真讓人無奈,當年我在北大,生怕錯過老師的一堂課,每堂課都早早去占位置,唯恐漏下一句。難道他們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恐怕就是如此。”有學生說。
“年輕人搞學問就好比種花,如果不把自己埋在土里,讓人灌溉,如何能開出花朵呢?可惜可惜。”教授嘆息。教授的這番話被學生傳了開來,不久之后,課堂里的學生越來越多。想來是他們聽了教授的話,覺得有道理,紛紛回到課堂。
現代社會難免浮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盡快脫穎而出,多數人迫不及待地想表現自己,處處招搖,唯恐別人看不到自己。故事里的老教授希望總是逃課的學生能有謙虛的心態,把自己當作一顆需要澆灌的種子,而不是早早開放的浮躁花朵。
在浮躁的心態下能有什么樣的好成績?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先來算這樣一筆賬:古代人想要功成名就大都“十年寒窗”,如果兩個書生,一個在十年之內不斷讀書,不斷積累學識;另一個有些天資,在讀書的同時不斷走親訪友,拜謁名人。十年之后,誰的學識更深厚?答案很明顯,前者也許金榜題名,后者也許成了王安石筆下的那個方仲永。
事情不能一概而論,也許后者又懂讀書又懂與人交際,和前者一樣得到功名。這時候,前者因為歷年來養成的習慣,繼續刻苦讀書,并對工作勤勤懇懇;后者呢,多年來的習慣讓他繼續半調子式地讀書,更加勤快地找關系。再一個十年,前者如何?后者如何?最后究竟誰會有真正的學識、真正的底蘊?答案不言自明。
青年畫師年少得志,成為皇帝的御用畫師。他聽說長安城外有座書院,里面有師傅畫畫很好,堪稱國手,很多大畫家都去向他請教,就去拜訪那位師傅。
年輕人對師傅說:“我一直想拜一位出色的畫者為師,也見過不少畫家,發現他們都很平庸,還不如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師傅說:“你遠道而來,一定口渴,來喝杯茶吧。”
年輕人拿起茶杯剛要倒茶,師傅卻說:“錯了,錯了。你應該拿著茶杯,向茶壺里倒茶。”
“怎么能用茶杯向茶壺里倒茶,老師傅你糊涂了嗎?”年輕人說。
“原來你也懂得這個道理。那么,你始終把自己擺在比其他畫師高的地方,總是認為自己比他們更厲害,這不就是茶杯以為自己能向茶壺里倒茶嗎?”
年輕人聽了,大為慚愧,從此虛心向人求教,畫技果然突飛猛進。
眼高手低是不少年輕人的通病,凡事說得好,心氣高,真要做起來卻并不是那么優秀。這樣的人不是沒有才能,不是沒有前途,只是他的才能并沒有他預想得那么多。如果再不知道虛心的重要,拒絕接受他人意見,他們的前途自然也不會像自己想得那么好。
就像故事中的禪師告誡年輕人要當一個茶壺下的茶杯,想要進步,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身段放低,你的眼光應該在最高處,但你的心態一定要在最低處,隨時接受他人的教誨,隨時補充對自己有益的各種知識。沒有人肯對一個高高在上的人說教,你的態度謙虛,別人才愿意指教你,你越真誠,越能得到真知識。同時,也不要隨隨便便對他人說教,也許你的意見根本沒有建設性,多聽少說,謙虛的人都知道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西方一位哲學家說:“想要到達最高處,必須從最低處開始。”有了一點成績就飄飄然,這樣的人做不了大事。總以為自己的成績多么了不起,就是限制了自己的目光,看不到別人的優秀。想要做大事必須學會“手低”,善于做小事,把每一件具體的小事做好,以此去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正視自己,保持謙虛,這就是做大事者必備的心理素質。
上一篇:像寬恕自己那樣,寬容他人
下一篇:內心的沉靜是一種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