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自律,自制者強
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也難免會有偏執的想法,人犯了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及時改正。偶爾偏執,也是正常,但讓偏執成了習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說:“自制者強。”“強行者有志。”這是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值得人們深思。
孔子認為,人難免會犯錯誤,犯了錯誤及時改正,仍不失為“仁人君子”,錯而不改,才是錯上加錯。孔子對善于改正錯誤的大弟子顏回常常贊不絕口,認為他“不遷怒,不貳過”,是可堪造就之才。孔子本人不僅知過即改,能虛心接受他人批評,他還把他人對自己的錯誤批評當作人生的幸事。這是何等的胸懷與智慧!
在民間,流傳著孔子的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孔子帶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弟子外出講學。他們來到海州時,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幸好當地的一個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個山洞面對著大海,是那個老漁翁平時歇腳的地方。孔子覺得山洞里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不覺詩興大發,吟成一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搖搖頭,說道:“先生,您說得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您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話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說才合適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我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比真魚真蝦那么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話可以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聽了,有些生氣,對老漁翁說:“圣人作詩,你也敢亂改!你也太……”
孔子連忙制止道:“子路!休得無禮!”
老漁翁拍著子路的肩膀說:“圣人有圣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么個打法,你們會嗎?”
老漁翁的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看到子路的窘態,不再說什么,他飛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打起魚來。
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圣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于是把弟子召集在一起,嚴肅地說:“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犯了錯誤就要勇于改正!”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事實上,非但是常人,即便是“圣賢”也難免犯錯誤。只是“圣賢”比常人更善于改過遷善,所以他們才顯得那么偉大而英明。
所謂“瑕不掩瑜”。就像“日食月食”一樣,太陽、月亮暫時好,像被黑影遮住了,卻最終掩不了它們的光輝。“君子”有過錯也是同樣的道理。“君子”有過錯時,就像“日食月食”,雖暫時有污點、有陰影,但一旦他們承認并改正了錯誤,“君子”原本的人格光輝就又煥發了出來,他們仍然沒有失了“君子”的風度。這就是《論語》中子貢說的“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有過錯時,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清代學者陳宏謀說:“過則勿憚改。過者,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在幾十年的君主統治期內讓唐王朝達到繁盛并不僅僅因為他個人的才能,更在于他最突出的品德,即知人而善納諫,集眾人的智慧而修其政舉,所以能做到善始善終。
魏征對李世民的幫助人人皆知,除魏征外,勸李世民為善的官員,以及李世民從善如流的事例,史不絕書。如,侍御史柳范不但彈劾李世民的愛子吳王恪田獵傷民,而且指責李世民本人也喜愛無度地出獵。李世民為此“大怒,拂袖而入”,但他轉念一想,柳范所說的畢竟是實情,所以他最后還是對柳范的批評表示接受。
又如,李世民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建洛陽行宮,準備行幸。給事中張玄素對他說:“十年以前,是您平定了洛陽后把隋朝的宮殿付之一炬,現在唐朝的財力還比不上隋代,您卻仿效隋代大建宮殿,這樣看來,您竟連隋煬帝也比不上了!”面對這樣尖銳的指責,李世民卻也能點頭嘆息說:“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玄素所言誠有理,宜即為之罷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陽,雖露居亦無傷也。”作為一代帝王,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行為!唯其如此,李世民才博得了“明君”的稱號,得以留名青史,成為歷史上可數的為人稱頌的皇帝之一。李世民一生的成就,是建立在其“改過遷善”的基礎上的,值得我們學習。
“改過宜勇,遷善宜速”,這是古人的經驗之談。人如果做錯了一件事,說錯了一句話,最好的彌補方法,就是大大方方地承認自己的錯誤,表示自己悔改的決心,采取積極的行動去彌補自己的過失。這樣做非但不會因暴露缺點而使自己失“面子”,反而會因為坦率、誠實而引起人們對他的敬佩和尊重。
應該說,一個人只有具備了“改過遷善”的能力,才可以算是一個在完整意義上精神健全的人,就像一個人的肌體假如是健康而正常的,那他必定會具備吐故納新、自我調節的功能一樣。“改過遷善”,正是人的精神上的“自我調節”功能。一個精神、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一個善于調節自身行為的人。
所以,人不要怕犯錯誤,也不要總為自己犯了錯而后悔、煩惱。當一個人感覺問心有愧時,其實他應該是“無愧”的,因為他精神上的“自愈組織”正在戰勝“病毒”而取得優勢。怕就怕一個人不肯運用這種“調節功能”,不肯自我反省、自我譴責。古人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改過遷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遵守而且必須遵守和施行的原則。中國古代有一則著名的故事,出自《晉書》:
在東晉時的江蘇宜興,有一個著名的強橫少年,名叫周處,由于他兇橫無比,所以人們對他又恨又怕,將他與當地山上吃人的猛虎與河里兇殘的惡蛟相提并論,把他和“猛虎”、“惡蛟”并稱為“三害”。周處知道這件事后,想改變自己的形象,于是主動去與鄉老商量,說自己要殺猛虎和惡蛟。他殺死了猛虎以后,又下河去殺惡蛟。他徒手與蛟龍搏斗,沿江沉浮而下,三天三夜之后,血水把河面都染紅了。人們以為周處死了,歡呼雀躍,誰知周處此時卻殺了蛟龍回到鄉里。他高興地歸來,看到的卻是人們為他的死而慶賀的場面,周處真是難過至極。于是,他走到當時著名的文人陸機、陸云兄弟家中,傾訴了他的苦悶,他說:“我現在十分痛悔以前的所作所為,只怕自己年事蹉跎,改也來不及了!”陸云對周處說:“古訓有言,早晨能認識真理,就是晚上死了,也無所遺憾。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沒有早晚的區別。一個人只怕不立志,哪里有發奮做人而一事無成的道理?更何況你年華正茂,前途還很遠大!”周處聽了以后,回去潛心習武,刻苦讀書,終于在朝廷謀得一職。后來,周處官至御史中丞,成為國家的大將,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斗爭中以身殉國,成為一名英雄。
周處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犯了些小錯,就應果斷地承認并改正錯誤,這永遠都不會晚。
上一篇:知足常樂,徜徉“仙境”
下一篇:莫因貪“小利”而壞“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