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是中國歷代傳統推崇的一種美德,也是古代先賢們極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態度。
《論語》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子貢問孔子:“孔文子為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他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賜予‘文’的謚號。”可見,作為儒家代表人物的圣人孔子把“不恥下問”上升到了相當高的地位。為什么這樣說呢?這就要講到中國古代有關“謚號”的知識了。
在中國古代,君主、諸侯、大臣、貴族死后都要依據其生平事跡給他們一個帶有評價意味的稱號,這就叫作“謚”,所給的這個稱號也就叫作“謚號”。關于以“文”為“謚號”的說法,有“經緯天地、道德博厚、慈惠愛民”等多種卓越品德的意思,也就是說,凡是能夠被賜予“文”的“謚號”的人,都是一些非常有建樹、有功德的人。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謚為“文”的呢?子貢由此而發出了疑問,孔子對此的回答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對一般人來說,“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而“不恥下問”做起來就非常之難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而“不恥下問”則是要求人們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一個“好不好學”的問題,而且還涉及一個人是否能擺脫自己的虛榮心、虛心向人請教的“面子”問題。
中國人往往愛“面子”,如果一個人自己地位卑下、能力弱,或者學識淺薄、孤陋寡聞,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似乎對他來說克服自己的虛榮之心并不難,不會“以之為恥”;然而,一旦反過來,如果一個位尊者求教于位卑者,一個能力強者求教于能力弱者,一個學識淵博的大學者求教于學歷低下的普通人,當事人便會感到臉上無光,有些人甚或因此恥于開口求教了。所以,盡管“不恥下問”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上為之崇尚的古訓,但要將其真正在生活中踐行,還必須具備一些做人的修養才行。
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在內,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地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他都問到了。因此,有人在背后嘲笑孔子,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孔子之所以能被人們尊為“圣人”,就是因為他在一生中都始終抱持“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態度,他高標準地要求自己,對自己不懂的事一定要問個明白。他曾把人分為“生而知之者”、“學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困而不學者”4種。他向來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師”,意思是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孔子所謂的“學習”是正反兩方面吸取教訓,比如,善良的人是我們“正面”的老師,對于他們的優點我們要加以借鑒;而邪惡的人是我們“反面”的老師,看到他們的缺點我們要加以警戒。二者對我們都有益處。
孔子認為自己總有不如別人之處。當別人稱他為“圣人”的時候,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并不是生來什么都知道的人,只不過是愛好學習,勤奮去追求學問的人。”孔子甚至認為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就會有一個像他自己那樣的人,而那些人之所以碌碌無為,只不過是因為他們不如他自己好學罷了。孔子也瞧不起那種自己什么也不懂而故意裝懂的人,他要求自己的學生們要“多聞”、“多識”。
據史書記載,孔子曾向郯國的郯子請教歷史知識,也曾不遠千里,西去洛邑,問“禮”于老子,他還曾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學琴。所以,孔子雖然沒有固定的老師,但他以能者為師,博采眾家之長,從而使自己成為“圣人”。
不僅孔子如此,自古以來,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以“不恥下問”的求學態度不斷向他人學習,從而促使自己不斷進步,取得成就。
我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農學家賈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讀,知識淵博。他的著作《齊民要術》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但是,他這樣一位有學識的科學家,還向當時被一些人認為最低賤的農夫求教。有些人對此冷嘲熱諷地說:“赫赫有名的賈思勰,怎么還向羊倌求教,豈不太失體面了嗎?”但賈思勰卻毫不在意,他堅持像“小學生”那樣,虛心地向別人請教,拜能者為師。
可見,一個人只有甘當“學生”,才能成為“先生”;而一個誠實的君子只有放下裝腔作勢、故弄玄虛的“架子”,做到“不恥下問”,才更值得別人尊敬。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其廣為人傳頌的《師說》一文中,對“不恥下問”作了精辟的說明。他說:“比我年齡大的人,他懂得的道理自然比我早,我應向他們學習;而年齡比我小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亦應向他學習。我是向他們學習知識和道理的,何必計較他們年齡的大小呢?”這就是他提出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為學觀點。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韓愈甚至認為學生未必就不如老師,老師未必就高明于學生。他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在當時能有這樣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他的思想理論,是對孔子思想的最好注釋。
所以,“不恥下問”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一直源遠流長,至今已成為眾多有志之士的行為準則。京劇大師梅蘭芳在這方面的表現也堪稱楷模。
梅蘭芳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他還是一位丹青妙手。他曾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向其虛心求教,他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的名氣而輕慢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戶人家做客。白石老人先到,他著布衣布鞋,其他賓客皆社會名流,他們或者是西裝革履或者長袍馬褂,齊白石身在其中顯得頗為寒酸,別人因此對他并不重視。不久,梅蘭芳來到,主人熱情相迎,其余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早就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自己的老師。忽然,他看到了被眾人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就急忙擠出人群,走到齊白石面前向他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齊白石致意問安。眾人見狀都很驚訝,齊白石也深受感動。幾天后,他特向梅蘭芳饋贈了一幅《雪中送炭圖》,并題詩一首:
“曾見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動公卿。
而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有一次他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妝更衣,就趕快派專車把這位老人請到自己家中。他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敬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聽了恍然大悟,連聲稱謝。此后,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自己演出,請他指正,并稱他為“老師”。
梅蘭芳先生這種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心態多么值得人們學習和佩服,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中,每個人都要認識到學高為師、能者為師,從而才能做到“不恥下問”。
上一篇:放慢生活的腳步
下一篇: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