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才情一本書
在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時代,許多亙古流傳的規則都在悄悄地變化著,這其中也包括愛情。我看到一則調查,問愛情是否應該至上?結果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說“否”。這不奇怪,就是過去常被人們說成為情而生的女人,現在也尋不見了。或許她們仍為情而生,卻不再為情而活,更不會為情而死。更多的物質欲望吸引著她們,左右著她們,使她們不再把感情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正被我們這個繁華富裕的時代一點點的淹沒和消解,總有一天會絕跡的。我時常為此感到莫名的悲哀。
在這樣一種心境下,讀章含之的《風雨情》,所受的觸動就特別大。它讓我重新浸淫在情感之河里,痛快淋漓地為愛情掬一把熱淚。
準確地說《風雨情》不是一本自傳,雖然書的內容提要上這么稱它。它只是一個女人的情感經歷,愛情故事。但對許多女人來說,感情經歷和人生經歷是不可分割的,甚至前者左右著后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傳記的一種。
在《風雨情》里,我們所讀到的絕不是尋常兒女的情感經歷,它是和歷史的風雨交融在一起的,處處都凸現著整個社會動蕩變化的清晰的印跡。主人公所表現出來的,也不是那種令人傷感的風花雪夜,而是一種堅貞的愛,艱難的愛,歷經苦難而不悔的愛。我想也許只有在我們中國,在某一個特殊時期的特殊環境里,才可能出現這樣特殊的愛情。
在作者和喬冠華結婚的十年里,有八年是喬受冷落并且重病的日子,就是說,自從作了他的妻子后,她沒有過過一天舒心的日子。不要說榮華富貴,就是她原有的那一點優越性和事業的希望,也因此失去了。
但她絲毫不悔。
一位男士看了此書后不以為然,他是因政治原因而不以為然的。我不懂政治,我只知道作者并不是因政治原因而嫁給喬的——雖然喬和政治有著密切的關系。相反,她知道自己如果不嫁給他的話,等待她的,將會是另一種局面:
“如果我不和喬冠華結合,等待我的機遇可能是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我也自信有此能力。我之所以在對冠華感情上退卻,正是我無法做出這樣的抉擇。但在冠華為我深夜醉酒之后,我醒悟到人生最為珍貴的是真情。我終于下決心即使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我也將陪伴冠華終生。”
令我欽佩的正是這一點。雖然她不是個普通的女人,雖然她所處的不是個普通的生活環境:父親是名人,本人又才貌雙全,從小就生活在上層社會的圈子里。但即使如此,即使是在十分微妙和十分殘酷的政治斗爭漩渦里,她仍和一個普通女人那樣,以感情為自己的人生導航,以愛為自己的道路作出抉擇。
所以我在閱讀此書時,多次動容的,并不是大起大落的人物命運,而是那些滲透在人物命運中的細微的情感波瀾。當看到那棵梨樹因人而生因人而死,當看到那棵柿樹為情結果又為情夭折……我都無法克制自己的淚水。有一處作者寫道,丈夫病重時,她一直想買一只專門用來蒸參湯的陶器,可一直買不到。丈夫去世后,她卻非常偶然地在一個小店鋪里發現了那東西,睹物思人,她頓時控制不住洶涌的淚水,沖出店門痛哭不已,并長久地獨自一人在大街上默默落淚……
這是一種怎樣的愛,才滋生出來的刻骨銘心的思念啊!
我想一個好女人的標準,除了她是否婀娜多姿,是否能相夫教子,是否善良賢惠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她是否敢于為自己心愛的人付出真情。
我以此為據,和那位男士爭辯。
那位男士仍不以為然。也許在男人眼里,感情永遠不是最重要的。
當然,也依然有非常看重感情的男人,也依然有為《風雨情》而動容的男人。比如我讀這本書,就是聽了一位男士的介紹。他感慨說,人家不是作家,一樣把文章寫得那么好,那么感人。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這些所謂的作家,是用一時的才情寫許多書,而《風雨情》的作者,卻是用一生的才情寫一本書。
還有她一生的愛,一生由愛而生的苦難。
1995年夏
上一篇:一株美麗的三色堇
下一篇:五月的樹(代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