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地低頭,高傲地站立
一個人如果懂得謙虛,肯低頭,那就進步越快,就越能正視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局限。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天地只有三尺,高于三尺的人要想長久立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高傲地站立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同時懂得柔軟地低頭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秦始皇陵兵馬俑中的那些跪射俑是所有的兵馬俑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因就是它的低調(diào)、低姿態(tài)。兵馬俑坑是覆棚式地下道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當棚頂塌陷的時候,一些高大的立姿俑首受其害,而跪射俑是蹲跪的姿態(tài),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之間呈等腰三角形狀態(tài),穩(wěn)穩(wěn)支撐著上體,整個身體的重心在下,這就增加了它的穩(wěn)固性,不容易傾倒。
人們贊許跪射俑這種“謙恭”的品質(zhì),正因為跪射俑跪了下來,所以免遭碎裂的厄運。日常生活中,如果人們能領(lǐng)會跪射俑蘊含的放低姿態(tài)的低調(diào)含義,那就足以在大風大浪中保存實力,自由發(fā)揮自己所長,讓自己的智慧能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
本杰明·富蘭克林在青年時期,曾專門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那時的富蘭克林年輕氣盛,自信滿滿,當他昂首挺胸來到老前輩家門口時,卻在老前輩的大門前被門框狠狠地碰了頭,當時疼得他一邊用手揉搓頭部,一邊打量著比他的身子矮了一截的門。
正當他懊惱不已的時候,出來迎接他的老前輩看到他這副模樣,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想要教你的事情。”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所得到的教導(dǎo)看成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收獲,而且把它作為自己一生的生活準則之一,后來事實證明,這樣做確實使他受益終生。
三國時期的劉備就是會“低頭”的典范,從三顧茅廬到孫劉聯(lián)合,他的每一次“低頭”,都會為自己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局面,他的“低頭”也終于成就了“三足鼎立”的輝煌。
京劇大師梅蘭芳,不僅在京劇藝術(shù)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zhí)弟子之禮,經(jīng)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著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戶人家做客,白石老人先到了。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蘭芳到了,主人笑臉相迎,其余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huán)顧,尋找老師。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馬上讓開別人一只只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深受感動。幾天后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并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他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嬌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guī)定,應(yīng)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后梅蘭芳經(jīng)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并稱他為“老師”。
一個人如果懂得謙虛,肯低頭,那就進步得快,而進步快,就越能正視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局限,然后就有機會彌補自己的不足、突破自己的局限,使自己不斷進步。
生活中,我們在高傲站立的同時,一定要學會謙虛地低頭,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遭人嫉妒、遭人非議,才能進退自如、張弛有度、瀟灑從容。一個人的本領(lǐng)大小,不在于能力強弱,而在于能否與大眾和諧相處。而和諧相處的要領(lǐng),就是姿態(tài)不能太高,行事不能太孤傲,要懂得客氣謙遜,就像稻穗愈成熟,頭垂得愈低一樣。行事低調(diào)的人往往老成持重,受人尊重。因為他們不會虛浮夸大,憑著自己的實力按部就班,穩(wěn)扎穩(wěn)打。
我們在傲然站立的同時,也要懂得謙虛地低頭——這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更可以讓我們不斷進步,越來越接近成功。
上一篇:該擁有的就要努力爭取
下一篇:跨越給自己設(shè)定的樊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