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時
早上出去晨跑,看見樓下的張姨正在和鄰居抱怨,說孫子學習太累,睡著了,臺燈還舍不得關。這馬上就要考大學了,做媽媽的卻在旁邊徘徊,猶豫著該不該叫醒孩子。雖是路過聽說,但是心里也不由得想起自己念書的日子。
我一直偏科,偏文厭理,這在我那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時代是非常糟糕的。由于母親早逝,我寄宿在爺爺家。那時候爺爺家的左邊就是一所小學,兩年制的學校,只有一年級和二年級兩個班。瑯瑯的讀書聲總是透過高大的院墻傳入我的耳朵。我在院墻外一邊玩耍,一邊跟著學習,常常是教室里坐著上課的學生沒有學會,我已經學會了。學校里的老師非常喜歡我,他們常常把我抱進教室去教育學生,以刺激他們的學習心。有的時候,干脆讓我坐在教室里面,跟學生一起讀書。小小的我就站在比我還高的桌子后面,開始了最初的學習生涯,也許我對文學最初的萌動便是從那時候樹立起來的吧,直到現在,依然鍥而不舍。
我的理科成績卻一直不理想,大致的原因應該推到剛上初中的時候。那時候家里剛蓋新房,由于人手不夠,父親就讓我一個人去地里干活,耽誤的日子多了,數學和物理便有些吃力;又或許我本身對數學就沒有多少愛好,所以成績一直不甚理想,慢慢地興趣也減了,直到現在,我對數學仍然很惆悵。倒是語文和英語一直名列前茅。如果我記得不錯,我的英語老師曾經換了七個,這在當時是非常糟糕的做法,變動太頻繁,每一個老師的發音也不相同,更有個別老師是先自學,然后再回來教我們。如果不是我一直堅持學習英語,我想現在談起它,大概只有疏離了。
還記得高考前夕,我坐在自家的窗臺上背英語,語法、句子及大段枯燥的課文就在我的腦子里來來去去,其實那里面更多的是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像那時的我常常傻傻地想,山的那邊是什么呢……然而,這些或許都是文學賜予我的豐富想象力。我良好的語文基礎一部分源自父母,另一部分應該感謝舅舅。因為在當時鮮有藏書的農村來說,舅舅家可以說是書的海洋。只要一有時間,我就鉆進舅舅家的書房里,不論是《紅旗譜》還是《趙樹理文集》,我都讀得津津有味,所以那時候我不單語文基礎知識好,作文也經常是班里的范文。畢業多年,每次同學聚會,同學對我印象最深的仍是我的作文。對于我來說,也算是一種激勵吧。因為文字不單是枯燥的、文學的,更是浪漫的、水一般富有詩意,我愿意在文學的花園里流連忘返。
那時候高考還在七月,我每日起早貪黑,只為理想拼搏,每天要學到二十四點左右,由于沒有母親,第二天五點又要起床看書。常常是書還沒有背完,自己就先睡著了,那白熾燈的光亮在夜里常常刺痛父親的心,父親總是悄悄起來替我把燈關掉。再后來,終于不負眾望,在那個黑色的七月之后,我如愿到外地上學了。
而今又一個六月來了,盡管把高考的時間提前了一個月,“黑色七月”也成為歷史中一去不復返的代名詞,但高考仍然是橫在我們心上的一塊重石。愿若干年后,我們國家也可以用一種更有效、更自由的方式來代替高考。而那時我們所參加過的高考,才真正成為歲月絕響,成為我們這代人揮之不去的回憶。
上一篇:準媽媽的改變
下一篇:同名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