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孝,以父母為核心,以父母舒適為原則
什么樣的孝才能上升為德?就是真孝。真心,一心一意盡孝,別的想法沒有。盡孝不是為了得到什么,不是為了父母的財產(chǎn),也不是為了孝子的名聲,更不是怕被別人笑話。當年王鳳儀老先生講,無論自己受多大的苦,也要盡孝。現(xiàn)在物質(zhì)條件豐富了,盡孝基本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要受多大的苦。家庭貧困還能夠拿真心對待老人的,就是真孝;對父母付出的比對兒女付出的還多,就是真孝。想一想,我為孩子付出得多,還是我為老人付出得多?我每想一次都很慚愧,不再覺得自己做得夠好了,不再有那種傲慢了。時常想想我為爸爸媽媽做過什么,心很快就能柔軟下來。
假孝就是表面虛榮、內(nèi)心虛假,心里盤算的是,自己如果對老人不好,會被別人笑話。為了自己的面子才去盡孝,盡孝全憑一張嘴。唯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孝,從感恩心出發(fā),才能夠真正愉悅自己的心靈,滋養(yǎng)自己的人生。如果只是當面擺擺樣子,收獲不到內(nèi)心的安寧與喜悅,不是別的原因,是自己欺騙不了自己。感恩的心發(fā)不出來,為父母做事體會不到快樂,都是還沒有深刻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你需要改變自己看問題的角度,不然障礙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不要用自己認為孝的方式去盡孝,以父母舒適為原則,同時還要有實際的行動。有一次朋友問我老爺子和老太太怎么樣啊?”我說唉,在老家呢,一年多了也不回來。我爸給人家打掃衛(wèi)生,一個月掙600塊錢;我媽給人做飯,一個月1000多塊。怎么勸也不回來。”朋友很有智慧,她說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挺好,講的是有個人在公司上班,同事指責他不孝順,說他收入這么高,都舍不得給他媽花,他媽還要在路上撿破爛。有一次同事跟他一起回家,發(fā)現(xiàn)他在路上見瓶子就撿,回家特興奮地說,媽,我今天幫你撿了多少個瓶子。同事發(fā)現(xiàn)老媽媽特高興地接過了瓶子,才醒悟這個人最孝順,因為撿瓶子是媽媽最高興的事,人家像撿到寶一樣興奮。這個人不覺得媽媽撿破爛是丟人的事,他對媽媽這樣的行為尊重、支持、贊嘆。在他心中,自己的工作和媽媽的工作沒有高低貴賤,所以不會為了自己的面子、別人的看法而去勸媽媽。媽媽不是被強制去撿破爛,是她自己愿意去,并以此為樂,這才是關(guān)鍵。
盡孝要從家庭的實際出發(fā),不能說這樣做就是孝,那樣做就是不孝,因為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有的父母喜歡熱鬧,有的喜歡清靜,所以沒有固定的標準。我媽媽就經(jīng)常跟我說:“你能不能不回來吃飯啊?”我說我們常回來吃飯有什么不好啊?”她說:“年輕的時候得想你姥爺姥姥愛吃啥,你們回來我得想女婿愛吃啥,去你弟弟家得想兒媳婦愛吃啥,外孫孫女愛吃啥,好不容易沒什么事了,輪到我們想吃啥吃啥了,你多給我們點兒自由,少回來添亂吧。”當時我家離父母家很近,有時候先生說咱去他姥姥家蹭飯吧。”我說:“別別別,他們家飯不好吃,咱們吃了再回去。”
每個人想要的生活方式不同,希望得到關(guān)愛的方式也不同,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比如前些年我要下廚房,我媽的臉就拉得很長。為什么?她覺得我事業(yè)上挺強,很忙,再做家務(wù),她心里有些不平。所以我在家基本都不做家務(wù)。不得不承認,父母的愛也有自私的成分,很多媽媽覺得女兒是公主,要淪為別人的奴仆她就不高興。就跟先生講:“咱媽來時能不能不讓我做飯啊?”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媽對我先生進廚房也不高興,“一個大男人進什么廚房啊?”我說:“那我們家的飯誰做?”她說你不會請個保姆啊?”我先生說也是,后來就請人來幫忙做飯。但最近幾年,我媽的看法又變了,她常說:“你也該學做飯了,不然將來娶了兒媳婦,總不能讓她給你做吧。”有一天我就說媽,你今天中午就教我做飯。”結(jié)果她很認真地教了我半天。老人之所以變,是因為她在為你各個階段考慮。
你還可能發(fā)現(xiàn),很多事,并不是自己認為的樣子。曾經(jīng)我在家從來不洗碗,因為我覺得弟弟愛洗碗,我就想,人家就這一點長處,別不讓人發(fā)揮。因為我覺得爸爸對我的認可多些,對弟弟的認可少些,總說女兒隨他的地方多。我媽就不愛聽,她就夸弟弟愛洗碗。結(jié)果后來才發(fā)覺我錯了。有一次我媽手受傷了,我洗碗時聽見父母在里屋小聲嘀咕今兒不錯,會給洗碗了。”我才發(fā)覺以前那么想,是我的傲慢。原來是爸媽不好意思直接說我,夸弟弟是啟發(fā)我多干些家務(wù)罷了。所以,好多時候我們生活在自以為是之中,好多認識可能只是錯覺。
上一篇:留錢給孩子,其實是限制他的成長
下一篇:真正的幸福來自無心之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