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海群去巴爾的摩參加一個年會,和海群同住一個旅館房間的還有一位呂貝卡,她是個年輕漂亮的女人。每天太陽一升起,她就梳妝整齊,和常人一樣開會,做筆記,談笑風生。但是夜幕一降臨,她便謝絕一切晚會、電影和夜宵,退回自己的房間。她打開背包,排出十幾只藥瓶來,然后像刷牙洗臉一般自如熟練、一瓶接一瓶地吃下去。吞完藥,洗漱完畢,八點半準時關燈睡覺。
呂貝卡得的是紅斑狼瘡,如果不是堅持吃藥、早睡,她撐不到第二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不過海群和她相識了好幾年,常常忘了她身患重疾,因為呂貝卡很少提起她的疾病,平時工作、學習起來,和常人沒有兩樣。這次與她同室,海群問道:“你平時看起來好精神呀!”已經在黑暗中躺下的呂貝卡平淡地說:“一天下來還是有些累。”
呂貝卡大學學的是社會心理學,畢業后工作了幾年,又回到康奈爾大學讀生物統計碩士。海群說,身患頑癥的呂貝卡讀書太艱辛了,但畢竟還是一步一步地堅持完成了學業。
記起剛到美國時,我曾在一家小店做售貨員。社區內一個坐輪椅的大學教師是小店的常客。他不計較我的“破英語”,買東西會和我聊幾句,耐心地向我介紹美國的情況。他每次來買東西,我都會立即奔過去為他開門,然后尾隨其后,隨時準備助一臂之力。好幾次,他謝了我以后,堅持自己行動。一次我看他想要貨架上的罐頭,便立即拿了遞給他,不料他擺擺手,自己撐著從輪椅上站起來,又去拿了一個。他懇切地對我說:“你不用老想著幫我。我自己買東西好多年了,有時只是行動慢些,并不是不能。”經他一說,不好意思的倒是我了。
長久以來,在小說、電影、電視里看到身殘的不幸者,多是凄慘可憐的形象。癱瘓在床的男人,無論以前多么叱咤風云,最后總是在自卑、暴躁和反復無常中,折磨完別人,折磨完自己,歷盡千辛萬苦,才撒手離去。得了白血病的美女,談過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多半也是在疾病的龐大陰影下,哭哭泣泣地挨近墳墓。
可在美國生活十年,我卻親眼見識了不少不幸卻不凄慘的人物。
一個十分聰慧的女孩子,酷愛體育運動,不幸得了一種奇怪的骨風癥,活動久了就會雙腿關節紅腫。有時疼痛劇烈,她會立即跪倒在地,寸步難行。據說這病發作起來身心俱裂,還可能導致癱瘓。她和呂貝卡一樣,每天必須吞食一大把藥片,但這個女孩子很少一臉愁容,也不見她聲張訴說,偶爾提起不能打排球的遺憾,也只像是不能吃冰糖葫蘆似的。
如果說他們的不幸會給人一種震撼,那恰是來自于他們面對不幸的姿態。他們不向人訴苦,不期望人們有所照應和謙讓,不強調自己與苦難拼搏的艱難與堅強,而以殘疾之軀行自力更生之舉為自然。從他們的不言之中,我看到了一顆顆堅韌之心。一個身體比較孱弱、朋友不多的美國小伙子對我說過這么一段話:
“這幾年我最大的進步是,生病時,可以獨自待在黃昏漸暗的屋子里而不黯然神傷……一個人只有有勇氣面對自己,才能有勇氣面對人生。”在他看來,即使遭遇苦難,親情、友誼和社會聲援,也只能當做一種額外上的補償。真正可以依賴的,唯有自己的堅韌之心。有了這樣的信念,你就再也不怕失去什么了。
人生中有許多不幸,面對不幸我們應該學會勇敢、樂觀、堅強,具備與不幸作斗爭,與命運抗衡的精神。
文章中身患重病的呂貝卡、患骨風癥的運動女孩,他們都沒有因為自身因素而對生活失去信心,在他們身上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樂觀,是對生活的希望。
人要有信念,就不會懼怕生活中的不幸。
上一篇:醒醒吧,睡著的心靈巨人
下一篇:一半在山水,一半在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