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邪”的訴苦讓人傷不起
一邊不得不埋頭工作,一邊對工作不滿足;一邊完成任務,一邊愁眉苦臉——這樣的人讓人總覺得她活得被動。上司以為她是干擾工作、愛發牢騷的人,同事以為她難相處。結果,進級、加薪的機會被別人得去了,她只有“無邪”的牢騷。職場中的訴苦,真是傷不起啊。
大城市中,白領們的壓力都同樣地大。如今從白領們的MSN簽名就能看出來——今天你“開心”了嗎?不,我很“傷心”。
于是,繼開心網之后,傷心網在白領中開始流行。沒辦法啊,職場中,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畢竟是少數派,大多數人總是混得不好不壞,偶爾陷入郁悶狀態。心情好時把煩惱甩開,心情糟糕透頂時,要找人傾訴才能活下來。可問題是,你的傷心對誰說?
有些女人無論在什么單位工作,只要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習慣性地向別人倒苦水,總是希望別人能幫忙,替她化解困難。結果可想而知,同事們只會疏遠她。職場中有另一類人,她們獨立自強,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想到逃避,而是琢磨著怎樣解決。這樣的人,即使她不向人求助,卻總能引來周圍人的援手。這并不難理解。訴苦的人心存“受害者意識”,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這反而引起了他人的反感;而那些積極向上、獨立自強的女人,博得了人們的尊重,于是主動伸出了援手。
有些女孩子則選擇了將苦悶訴諸筆端,寫日志,發微博。但在訴苦之前,你隱身了嗎?
有一個女孩子,天天寫博客,無非是痛罵老板沒人性、鄙夷同事忒勢利、哀嘆經濟不景氣、感嘆前途太迷茫。本來在私人空間里關起門來說說也無妨,可她偏偏喜歡把自己的照片放在博客上,這樣一來很容易讓人對號入座。當她的同事慕名拜訪她的博客后,這位女孩的臉色就不那么好看了。
沒過多久,她刪掉了所有關于職場心情的博文,算是亡羊補牢,但同事眼中“訴苦狂”的帽子,她是一時半會摘不掉了。慶幸的是,老板沒有看到她的博客,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沒有一個老板會喜歡愛訴苦的員工,他們整天遇到的煩心事已經夠多了,而且他們都認為積極解決問題才是唯一出路。即使是愛聽八卦的同事,聽到訴苦公司的話也會感到尷尬——不予置評吧,顯得太冷血。應聲附和吧,自己也成了訴苦狂。
所以,千萬不要向同事隨便訴苦,哪怕是和你一起進公司的“親密戰友”。前一分鐘還飽蘸同情傾聽你心聲的同事,下一分鐘就可能將八卦傳播到公司每個角落,甚至成為可恥的告密者。
如果真的要訴苦,隱姓埋名上網吧。不要透露你所在的城市,你所在的公司,也不要輕信網友義憤填膺勸你辭職或報復的話,他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疼不疼只有你自己知道。
傾訴是療傷的最好方法,當然也要把握尺度,切勿化身為人見人厭的“祥林嫂”。訴苦是一種不良情緒,感染到別人,自己也未見得就能痊愈。
而且,如果訴苦能解除自己心中那股怨氣,那么適當地訴苦是可以的;但如果訴完苦仍無法解決問題,或無法移除心中那塊石頭,那還真是不劃算。所以,如果一定忍不住要訴苦,只能偶爾為之,如果訴苦太多,反而得不到同情。
心理學家認為,喜歡訴苦的人,往往心存“受害者意識”,這種意識是正常的心理現象。畢竟每個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渴望獲得與年幼時相似的無條件關注,這就是訴苦者“受害者意識”的根源。人在苦惱時,希望能夠向別人傾吐心中的煩惱和壓抑,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個生理成熟的個體總是希望他人無條件地去關注或幫助自己,那就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現。訴苦者在訴說時表現出來的“受害者意識”,往往很難引起傾聽者的共鳴,這樣的傾訴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加重訴苦者的心理負擔。
每個人,每天都有可能遇到很多不開心的事情。很多人會認為,“訴苦”是一種發泄的方式。我們誰能夠發誓自己從來沒有向別人訴過苦?但如果你所訴說的內容總是在不斷地重復,那就說明是自己有問題,而且你不肯面對問題,只是企圖用喋喋不休的訴苦和抱怨來逃避正視問題。
無論如何,總訴苦帶來的都是負面效應。越抱怨,就會發現值得抱怨的事情越來越多,會覺得自己真的是太值得同情了,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似的。可是越花時間抱怨,就會越少時間改良。一肚子怨氣的女人,總是散發著一種天怒人怨的氣息,會讓你覺得跟她相處老是有一塊黑壓壓的云遮擋著你的大好晴天,只有離開她,周遭才會慢慢艷陽高照。這樣的女人,怎能不讓人敬而遠之呢?
習慣求助的人,如果能勇敢地承擔起責任,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那個令人不堪的包袱,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
亦舒曾經說過:“被人欺侮了,千萬別訴苦抱怨,佯裝什么也沒發生過。苦事放在心中,過后務必使她也不記得是否害過我,那就最理想。千萬別以弱者身分出現,弱者人皆踩之。不要給別人這種機會。”這句話,值得生活在大都市中的女子細細玩味。
職場女人的成功秘密59:
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應直接向引起困難的人傾訴,而不要找替代對象。
把握好傾訴的度,是宣泄而不是發泄。以第一人稱客觀闡述,表達自己的困難;而不是以第二人稱指責對方。
問題嚴重的時候,找心理醫生傾訴。他們是職業的傾聽者,能提供科學的幫助。
上一篇:“好人”的標簽不好貼
下一篇:不爭辯更能增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