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升職一定是好事嗎?
蔡霞從一個普通策劃人員被提拔為企劃部經理后,就決心要好好干出一番事業。上任的第一天,她就加班加點在家里改一個員工的策劃方案。可是第二天,當她拿著改好的案子告訴那名員工時,那人卻滿臉的不高興。
又過了兩天,上司找到蔡霞,說那個員工認為她對策劃方案的改動不對,她當時就糊涂了。后來她才意識到:那個人和自己一同進入公司,現在自己成了他的上司,對他的策劃方案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他正鬧情緒呢。
企劃部里,與蔡霞一起進公司甚至比她進公司還早的人多的是,她不知道該怎樣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最困難的事還不在于此:做一名普通職員時,她只需要把分內的工作完成就行了,可現在卻要上通下達、為別人操心;原來可以埋頭干工作不去見總經理、副總經理,現在卻不時要被動地去接受耳提面命。她覺得自己都快要變成了結網的蜘蛛——四面八方都是線,每一根都要結牢,感到壓力非常大。
每個月的策劃任務如何完成?怎樣做出有分量的企劃方案?出了差錯如何彌補?蔡霞每天一睜開眼睛,就是滿腦子的工作。升職使她失去了自由輕松的生活。
她開始失眠了,經常健忘,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在這種狀況下,工作是很難做好的。經過充分考慮,她向公司提出了辭職。其實升職本來就不是她的追求。
于是,蔡霞又回到了普通職員的職位上,并且做出了幾份很有分量的企劃方案,為公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薪水也增加了2倍。
假使你對改變的世界感到不自在,甚至大大影響你的工作,你就必須審視這樣的升遷對你是否值得。蔡霞的例子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
職場中很多人普遍在追求理想中的成功,大家仿佛在事業上一定要拼出個你死我活,然而,這種競爭的結果,卻把每個人都弄得精疲力盡。有些人這時才發現,“廝殺”之后的“戰利品”,不是高枕無憂,而是永無安日。
率先提出“彼得原理”的勞倫斯彼得博士曾說:“真正的進步,是向前推進,過更完善的生活,而不是向上推擠到生命的完全不適應。”職場中很多人拼命向不適的階層攀爬,但環顧四周,看到的卻比比皆是盲目追求下的犧牲者。
一個人對事業有較高的理想不是壞事。你可以為事業定出計劃,但不要受到束縛,經過種種努力后,即使得不到晉升,也同樣能感到滿足。大家應該鼓勵提供改善生活品質的“藥方”,而不應鼓勵輕率晉升。畢竟,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向上爬”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值得追求的東西。
就是說,升職不應是人們工作的全部目標。但這并不是指你應該不思進取。只是在你天生不適合或至少現在不適合晉升的職位時,不要太勉強自己。
如果你天生就不適合做管理者,你就放下“往上爬”的想法,踏踏實實地做好分內工作吧,這樣就有加薪的機會。如果你是因現在經驗不足或知識缺乏而無法適應,那你就趕快彌補自己的缺陷,花些精力去建立公司內部的人際關系,特別是上層的人際溝通,增強自信,并且在業務技巧和管理上提升自己,做到更合理地使用、調動資源,更有效地提高團隊的工作質量和效率。只有你具備了一定的管理經驗和必備的知識水平,才能在晉升的崗位上工作起來游刃有余。如果你真的想在一個公司里順利地升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對職業生涯做系統的評估。找一家專業機構,測查你的職業適應性究竟是什么,適不適合做管理者。如果不適合,要找出自己在哪方面有欠缺,可不可以彌補,怎么彌補。
◆不要期望過高。全公司的員工對晉升職位的空缺都很敏感。如果你的期望值過高,一旦達不到,失望也就越大。踏踏實實做事,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等待時機。向往晉升的人很多,而職位就那么一兩個。你要有耐性,不要太急,仔細調研,等待時機。如果時機不成熟,不妨先在公司“平庸”幾個月再說。
◆表達自己的觀點。開會時,老板經常會“拋磚引玉”,查查部屬的“底貨”,如果你不善于發言,那么上司怎么能知道你能勝任更高的職位?
◆處理好人際關系。要晉升更高的職位,就需要得到上層的認可,僅僅得到下層員工的認可是不夠的。在公司里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是個大忌,只有構建自己的關系網絡,才能使你的職業生涯更加順暢,在管理者的崗位上工作起來游刃有余。
過來人的點撥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當官。有些人獲得職位提升,當了管理者,反而干不好工作,自己也不快樂,還不如保持在適合自己的職位,只獲得薪水的提升。
上一篇:辦公室里“未可全拋一片心”
下一篇:只做好老板交代的事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