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的話這樣說,對方聽了會感謝你
溝通中最難的事就是拒絕別人,拒絕意味著不合作,意味著沒有按照對方期望的進行,意味著掃別人的興,所以大部分的拒絕會帶來一些不好的體驗。而不會拒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非常多,本身該拒絕的時候違心地答應了下來,結果往往變成了費力不討好。所以,如果會拒絕,不但能夠讓自己輕松,也會讓對方聽了不反感。
不會拒絕別人,有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害怕失去愛。很多人不敢拒絕自己的親人、朋友,潛意識里會認為:如果我不答應,是不是對方就不愛我了?比如,一個人如果從小生活在沒有愛的環境里,遇到一個親人朋友提出要求的時候,會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很難說出“不”。
其次,害怕沖突。很多人害怕沖突,往往也是因為在自己過往的成長中經受過沖突給自己帶來的恐懼和不安全。比如,父母爭吵,從小印刻在記憶里的這種沖突的恐懼感會讓這樣的人長大后不太會拒絕,因為他會想:如果我不借給他、不答應他,對方和我爭起來,會和我引發沖突。所以寧肯讓自己委曲求全,也不愿意說一個“不”字。
最后,想獲得他人的認可。其實這一點也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很多孩子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長輩足夠的認可,長大了就會各處找尋。特別想獲得他人的認可,特別想從別人嘴里聽到說自己“好”字。于是,就會出現“打腫臉充胖子”的心理,哪怕不拒絕的背后有很多付出,依然不去拒絕。
源于怕失去愛、怕沖突、想獲得他人的認可這三點原因,我們會很難拒絕別人,很難說出這個“不”字。
我們在“創造幸福家園”線下的課程輔導過大量內在受過傷痛的學員。讓他們知道愛其實是一個永遠不會被失去的美好,愛永遠都在,“失去愛”只是一種幻覺,是你感受不到了,而不是因為它消失了。再有,當你生命有力量的時候,你會不害怕沖突。
事實上,學會說“不”會帶來很多好處。
首先,說“不”是對自己的解放,也是表達了生命的獨立感。因為自己的內心并不想做這件事情,拒絕了就很輕松,拒絕以后會覺得我是獨立的、有力量的。
其次,學會說“不”表達了生命的完整感。所謂完整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陰晴圓缺,完整不全是美好和諧構成的。如果你和任何一個人的關系里邊只能夠有“好”出現,這不是一個真實的關系,它反倒是殘缺的。當你拒絕別人,不去支持對方的時候不代表不好,如果對方能夠接納你的這種不好,反而是一種完整的、真實的關系。所以,拒絕別人是可以的。當我們去釋放掉關系里只能有“好”,不能有所謂的“差”的時候,你就釋然了。
那么,我們如何輕松地說“不”呢?一般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步:開宗明義
也就是清晰地表明態度:我不借,我不去,我不能,我不能這樣做,我不能通知對方……如果想要拒絕就不要拖泥帶水,不用解釋和美化,直接說最好。一旦不提前亮底牌,就說明心里有動搖,別人也會看到你的猶豫不定,這樣反而讓人有機可乘,反而讓自己的能量變得匱乏。如果為了拒絕別人而撒謊,更是一種錯誤的溝通方式,會讓自己越繞越亂,講的謊言越多最后還需要說更多謊言來圓。人生是真實的,直接開宗明義亮明底牌,果斷地拒絕別人,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好處。
第二步: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真誠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告訴對方:“這個錢我不能借給你,因為我借出這個錢,內心特別不舒服,我有過很多借錢的經歷,每一次都讓我很受傷,這個事情我跟自己約定好了,誰借錢都不借。”這樣真實表達,不會因為說模棱兩可的話讓對方生氣。不要害怕失去別人對自己的喜歡,不要試圖去當別人口中的好人,我們是什么樣子自己知道。不見得你把這個錢借給對方,你才能被稱得上是“好人”,你是什么樣子不是別人說的!所以,當你能夠放下尋求別人的認可,敢于去拒絕的時候,就相當于把自己的力量從他人身上收了回來。言外之意就是,“你說我不好,我也是能接受的”。
第三步:向對方表達感謝
為什么要表達感謝呢?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才會開口向別人求助,因為誰都有低能量的時候,所以,當遇到朋友或親人向你救助的時候,你雖然不能在物資上幫忙,但可以感謝對方對你的信任,這是一種精神上的鼓勵。所以我們要感謝他,一個人當被感謝的時候,他內在的神圣感就能夠被喚醒。
第四步:祝福對方
出于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你的錢沒有借給對方,或者你的人脈沒有借給他用,你的影響力沒有借給他,但是在內心祝福對方,釋放掉自己因為拒絕別人而帶來的內疚。用語言給予別人激勵,尤其是當別人想要借用你的人脈的時候,你可以直接說:“我們是朋友,我最了解你的能力,完全沒必要搭上關系找人,以后成功了還會被人說是借了關系。憑你的實力一定能夠成功。”
這樣給予對方嘉許,會帶給對方信心。
當你能夠真正按照上面的幾個步驟遵從內心說“不”,帶出你應有的能量和狀態,你會發現,你會突破很多阻礙,同時你也放下了很多的東西。
上一篇:拒絕學習就是選擇失敗。
下一篇:挫折受夠了,成功也就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