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選最好的,只挑合適的
選擇婚姻就像是挑選我們腳上的鞋子一樣,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婚姻是要兩個人在一起一輩子的,每個人都希望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另一半,幸福快樂地過一生。所以,選擇伴侶不一定要最好的,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佳的伴侶。
婚姻,就像我們挑選一雙合適自己的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去商場買鞋,我們總會被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鞋子晃花了眼睛,這雙漂亮,那雙時髦,但穿上未必適合我們自己的腳或身材,有時穿著好看,滿足了虛榮,卻偏偏忽略了腳的感受,即使再漂亮,如果磨腳,那也照樣難受。就像婚姻一樣,如果過于追求虛幻和激情,不能放下心來好好生活,是體會不到真實的幸福的。
對婚姻這雙我們腳上的鞋來說,爭吵、猜忌、冷戰,便是那一個個被鞋磨出來的水泡。將婚姻中的不愉快——“膿”給擠出來,很快就好了,然后再吵,又冒出來。這樣一次次的惡性循環,終于等到你覺得已經可以忍受的那一天,你卻突然覺得,自己早已不喜歡這雙鞋了。
當然,有時也會真心地喜歡一雙鞋,可偏偏尺碼又對不上自己的腳,怎么辦?想放棄,又心疼,留下,又疼痛難忍,實在是難以取舍。聰明的老鞋匠有辦法,鞋子小了,將它撐大;大了,放個半碼,腳放進去也就合適了。其實婚姻里也需要老鞋匠,需要我們用理解、忍讓、體諒、寬容這些技術活來調整婚姻這雙鞋和我們的匹配度。
現實生活中,完美的婚姻和完美的鞋子一樣都是很難找的,所以不要鉆牛角尖,白白錯過了已經握在手心里的幸福。哪怕看上去并不合腳,但只要能彼此適應,就是你要找的好鞋子。哪怕雙方會經常有爭執,但只要能彼此忍讓,這樣的婚姻也是能幸福到老的。
W女士與Q先生二人都經過了漫長的相親之路后,如今終于結婚了。
W女士46歲,離異,身高1.68米,五官端正,身材體型都保持很好。她性格溫和、開朗,思想單純。在國企上班,租房住,經濟狀況一般,有一女兒讀高中。相親時要求對方:有房,經濟狀況良好,其他不限。但就是這個有房、經濟狀況良好阻隔了眾多的姻緣,見了好幾個對象,都不行,直到遇到Q先生。
Q先生52歲,175厘米,在一家合資企業從事管理工作,離異后一個人居住,有兩處房子,經濟狀況一般,比女方只是略高一點,沒有不良嗜好,人品好,性格內向,屬居家型的男人。
開始的時候W女士并不滿意Q先生,因為她認為對方的經濟條件太普通,但后來經過幾次失敗的相親后,在中介的建議下與對方見面了,結果兩人相談甚歡。
處了一段時間后,雙方都約見了彼此的家人,感情發展也相當順利。W女士對介紹他們認識的那位中介滿懷感激,婚后,她對自己的丈夫非常滿意,“他很懂得體貼,對我非常的好,什么重活都不讓我做,把我當寶貝似的。”
從上例可以看出,尋求另一半最重要的是“適合”,最好的并不一定就是最合適的。我們在選擇的時候,也許對方的一些條件與自己的“期望值”有所差異,但只要對方是“適合”自己的那雙鞋,尤其是價值觀和生活觀,其次是性格,待人等等方面,能和自己相契合。至于收入、房子、甚至車子這些物質條件,只要能滿足生活需求,就應該予以放寬要求。要知道,你是在選擇陪伴一生的伴侶,而不是一張“飯票”。
那么,我們在挑選的時候,什么樣的鞋子最好?這一點,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應該都是心知肚明的。如你喜歡布鞋,它不張揚不華麗,只要尺碼合適,穿在腳上踏實、舒服、溫暖、貼心,腳與鞋合為一體,走再遠再艱難的路,也不會覺得辛苦。
就像你必須知道自己需要一雙怎么樣的鞋子一樣,你要知道自己內心深處最想要一段什么樣的婚姻,明白了這點,幸福,也就握在你手中了。
可是,在選擇過程中,什么樣的人是自己想要的呢?可以參考一下心理學家的建議,他們認為判斷男女兩個人是否適合“牽手”,應考慮以下10個因素:
1.不帶任何條件,喜歡與對方在一起,能友好地相處。
2.彼此很容易溝通、互相可以很敞開地坦白任何事情,不會懷疑或輕視對方。
3.兩人擁有共同的理念和價值觀,并且對這些觀念有清楚的認識與追求。
4.雙方都認為婚姻是一輩子的事,而且都堅定地愿意維持這段長期的婚姻關系。
5.當發生沖突或爭執的時候,愿意與對方一起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等以后來發作。
6.能在相處中找到許多樂趣,可以彼此逗趣,在生活中許多方面都會以幽默相待。
7.彼此非常了解,并且能夠接納對方,即使對方了解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后,仍然能夠確信會被他所接納。
8.從最了解你、也是你最信任的對方處得到支持的肯定。
9.有時也會很浪漫,但絕大多數的時候,你們的相處是非常滿足而且是自由自在的。
10.有一個非常理性和成熟的交往過程,并且雙方都能感受到,在許多方面你們都是很相配的。
總的來說,在擇偶的過程當中不要選最好的,只挑最合適的,適當地放寬自己的條件,不要畫地為牢,一定能邁進幸福的婚姻殿堂。
上一篇:不能讓金錢占據善良的心
下一篇:世上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單獨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