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變到質變,通過實踐邁向成功
在中國有這樣一位科學家,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專注于田間地頭。他就是袁隆平。
1960年7月的一天早上,袁隆平像往常一樣去早稻品種試驗田做觀察實驗,無意間,他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于是猜想,這株水稻很可能是常規水稻變異形成的。袁隆平立刻把水稻移植回去,做進一步的研究。
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水稻的種子播到試驗田里,結果證實了上一年的猜測:這顆迥異于旁邊水稻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他想:既然“天然雜交稻”在自然界客觀存在著,只要我們能找到這種雜交的規律與奧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們的要求,培育出人工雜交稻來,而這種具有雜交優勢的水稻一定能提高我國水稻的產量。這樣,袁隆平糾正了傳統錯誤的觀念,即水稻為自花傳粉植物而無雜種優勢。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課題上來。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袁隆平一直扎根在水稻田里,每逢水稻開花的季節,他就和助手們頭頂烈日,腳踩爛泥,低頭彎腰,日復一日地找尋變異水稻。終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經過兩年的科學研究,他和助手們對水稻雄性不育現象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中國國內第一篇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
隨后,袁隆平經過艱苦的努力,進一步發現了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并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從那次發現“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們整整花了6年時間,先后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仍然沒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100%的不育系來。但這并沒有影響到袁隆平團隊的研究進展。
在研究水稻的十多個春秋里,袁隆平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試驗成果,還好,雖然那些水稻壞了,但值得慶幸的是袁隆平的助手事先藏了幾株雄性水稻。
袁隆平總結了6年來的經驗教訓,并根據自己觀察到的不育現象,認識到必須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選用親本材料,提出利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的新設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袁隆平帶領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并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后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1986年,袁隆平提出將雜交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且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
就這樣,從無數的量變里終于贏得了質變的突破。1995年8月,袁隆平鄭重宣布:我國歷經9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出更好的增產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而如今,在生產示范中,全國已累計種植兩系雜交水稻1800余萬畝。至此,袁隆平總算完成了平生的夙愿。
縱然現在袁隆平身價過億,但這位老人仍然致力于田畝。若沒有這種躬行實踐的精神,作為農民,他怎能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又怎能實現讓所有人都遠離饑餓的畢生夢想?由此可見,實踐能歷練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沒有無數次的實踐,就沒有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沒有最終的成功。
我們從許多杰出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找到某些成功的偶然性,但因為他們每個人都做得好,又體現了成功的必然性。如果他們沒有付出比常人多幾千倍、幾萬倍的行動,是不可能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的。
愛迪生75歲時,每天準時到實驗室里簽到上班。有個記者問他:“你打算什么時候退休?”愛迪生裝出一副十分為難的樣子說:“糟糕,這個問題我活到現在還沒來得及考慮呢!”他活了84歲,一生的發明有1100多項,對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這么說:“有些人以為我所以在許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為我有什么‘天才’,這是不正確的。無論哪個頭腦清楚的人,如果他肯努力實踐,都能像我一樣有成就。”
這句話,或許也正印證了流傳甚廣的那句出自愛迪生之口的名言,即“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汗水就是行動,行動就是努力。在任何一個領域里,不努力去行動實踐的人就不會獲得成功。就連剛出生的老虎要想捕捉一只弱小的兔子,也必須經過長期訓練,否則只能成為一只兔子面前的“紙老虎”。
世界著名大提琴手巴布羅·卡沙斯在取得舉世公認的藝術家頭銜之后,依然每天堅持練琴6小時,養成了“實踐再實踐”的良好習慣。有人問他既然技術這么高了,為什么還要練琴,他的回答很簡單:“我就是通過練習的量變達到技巧上的質變的。”
知識與實踐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無論個人還是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先實踐,再總結知識,然后再繼續實踐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只有在掌握知識后躬行實踐,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人生的價值。
古往今來,取得巨大成就者莫不如此。富蘭克林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雨中作風箏實驗,研制出了避雷針,被譽為電學之父;萊特兄弟堅持不懈地研究飛機,最終讓人們擁有了一種更方便更快捷的交通工具;李四光在無數次的地質考察中發現了第四季冰川,創立了地質力學……
理論是灰色的,但生活之樹長青。只有在生活中多實踐,才能發現真理,從而推動科學的發展。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是實踐,讓一個個量變促成最后成功的質變的。
上一篇:從根源上清理恐懼
下一篇:傳統療法,陪癌友慢慢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