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產生快樂素
施特凡·克萊因德國的著名作家,創作了《幸福公式》等暢銷書。有一次,埃卡特·馮·希施豪森問他:“通過對幸福的研究,你的生活有了什么樣的改變。”他回答:“我更喜歡做運動了!”事實確實如此,運動可以讓人更愉快,幸福的生活離不開運動的參與。
德國人的肥胖率相當高,在全世界都有名。假如每個德國人都能早晨伸展一下四肢,進行一些簡單的鍛煉,就算只有十分鐘,人們就可以遠離肥胖、背痛和矯形外科醫生了。但是,沒有誰愿意這樣做,人們更享受懶洋洋的閑坐。在看到鏡子中的自己之前,誰也不會意識到“抬起屁股”這條建議的重要性?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做運動已經成了最普遍的一種惰性。
哈佛的塔爾·本·沙哈爾教授對此頗有研究,并有一套很有說服力的理論: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過程都很重要,必須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才可以。沒有目標只有快樂,那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而沒有快樂只有目標,也同樣讓人覺得乏味。對一般人來說,運動就是一件既乏味又無趣的事情,即使定下了一個目標,如為了減輕5公斤每天慢跑l小時等,也幾乎沒有人能堅持下去,因為人們在運動過程中找不到快樂。那該怎么辦呢?
假如你下決心開始做運動,如堅持每天跑步,起初的新鮮感也讓你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可不久之后,潛伏在你內心深處的怠惰習性又慢慢出現。如果在這種時候,你能及時地告誡自己,并收斂這些負面的想法,只要堅持3周即可,因為3周以后新的習性就會形成。那時,根本不需要你強迫自己去跑步,你的身體已經有了一種對運動的渴望,并享受整個運動過程,就跟在大門前搖著尾巴的狗一樣,每天時間一到就想出去遛遛。
在運動的過程中,你不僅能實現自己既定的目標,而且還有可能收獲別的驚喜。我有個朋友,他是個老煙民,以前“手不離煙,煙不離手”。有一天,他對我說:“通過跑步,我居然把煙給戒了。”他原本沒有將戒煙當成目標,而是希望通過跑步改善自己的身體,他根本沒有察覺到什么,戒煙就這樣成功的。
前兩年,我也喜歡上了運動,尤其是跑步,所以經常建議周圍的朋友加入進來。我最喜歡沿著學校的操場邊跑,雖然早就不上學了,但還是經常去住處附近的工大跑兩圈。那里沒有所謂捷徑,只能從頭到尾一圈又一圈的跑。在乘風前行的時候,所有懶惰的想法都被吹跑了了,而且跑完之后還會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那對我來說是無與倫比的享受。我是這么的健康!我有什么理由不快樂呢?
我一直無法理解,怎么會有那么多的人寧愿開著車去健身俱樂部,在跑步機上機械地跑步,也不愿在公園里、湖邊或者林間的小路上,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享受運動的快樂。他們站在跑步機上,借助這個阻止腳步前進的機器,一直重復著跑的動作。他們看上去是那么的心不在焉,或許靈魂早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也說不定。特別是面對墻擺放的跑步機,那個正在運動的人不就是在朝著墻跑嗎?是希望用墻來阻止自己的腳步嗎?雖然我從來沒在跑步機上跑過步,但我頭腦中總是在想一個問題:一個外星人不小心降落在健身俱樂部里,看到這些拼命向墻跑的人類,他臉上的表情是什么樣的呢?
科學向我們證實,經常運動的人也是健康、快樂、幸福的人。首先,跑步能提高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使人們可以大量的呼吸氧氣,從而抑制人體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提高心臟的工作能力。其次,跑步在防病治病方面大有助益,它能加快人體的血液循環,從而清洗各種對排泄系統的有害物質,使其無法在體內停留和擴散。所以,跑步對冠心病、腦血管病、血管硬化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跑步可以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在運動的過程中,人體會加快釋放一種物質——內啡肽,它能使人體產生一種持續的暢快感。而且,內啡肽還有鎮靜作用,能緩解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所帶來的精神緊張、心理緊張。科學家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快樂素”。在監禁期間,納爾遜·曼德拉體會到了運動的重要性,獲得自由后,他曾說:“運動可以讓緊張消失,而緊張則是鎮定的最大敵人。”
說到運動,我們就不得不說說跳舞。不管處于任何文化背景之下,只要聽到美妙的音樂,人們就會不自覺地隨音樂有節奏地動起來,這是我們人類的天性。人們常說:“專注的人最有魅力。”其實,全心全意跳舞就是最專注的人。
我以前一直認為自己是個舞癡,因為我對節拍和節奏沒有任何概念。18歲那年,朋友過生日,我幾個人陪她去了一家迪斯科舞廳。當令人熱血沸騰的音樂響起來,我的手腳就開始不聽使喚地動了起來,當時我告訴自己,不管我跳得怎么樣都沒有關系,因為我不認識周圍的人,也沒有幾個人認識我。
等完全放開自己以后,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秘密,我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會動,我的腳、腿、胳膊、手、盆骨,除了那顆不用固定也不會掉下來的腦袋之外,我覺得自己全身的細胞都在呼吸。那一刻,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快樂的含義!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在我們回家的路上,朋友們都很驚訝地問我:“天呀!那是你嗎?我們居然都不知道你這么會跳舞!”
相關研究發現,在人類的小腦中存在一個人體節拍器,它能驅使我們的手指無意識地隨著節拍敲動。一個人越喜歡跳舞,節拍就能越迅速地從腦部傳遞到胳膊和腿上,從而實現空間和時間上的相互配合。因此,我們的大腦和四肢都具有感知音樂的能力。聽到國歌的時候,我們會自然站立起來;聽到喜歡的音樂,我們會不自覺地跟著打拍子;欣賞交響樂的時候,我們的脈搏也隨著拍子一起振動。這都是節拍器的功勞。
神學家奧古斯丁曾經說:“學跳舞吧!不然,天堂里的天使不知道如何跟你溝通。”其實,我們不需要學習,我們的身體一直懂得應隨音樂動起來,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舞蹈家,所以他們是最受上帝眷顧的小天使。可惜的是,我們常常忘卻了這種天賦,甚至將其扼殺在搖籃里。
科學家早就提出,跳舞這種肢體語言要比聲音語言出現得更早一些。在會說話之前,人類就可以模仿別人的動作,借助模仿,我們可以加快學習速度。
當然,跳舞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和幸福感。因為它將“快樂素”全方位的釋放出來,憑借各種肢體動作,“快樂素”游走于人體的每一個部位。據相關研究證實,對心肌梗死和中風的患者來說,跳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恢復健康的運動方式。跳舞還能有效預防老年癡呆,經常跳舞,可以大大降低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而且,舞蹈的動作同時兼顧到頭、頸、胸、腿、髖等部位,能全面性、綜合性的刺激肌肉,具有很強的趣味性。
跟跑步、游泳等運動方式相比,舞蹈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吸引力和新鮮感,能讓我們變得更集中、更專注,從而忽略掉運動帶來的疲勞感。如果能每天持續跳舞30分鐘,不僅可以強健骨骼,減少患上骨質疏松的機會,而且還可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降低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大腸癌的發病機率。此外,舞蹈還有助于增加關節的靈活性和柔韌度,減少受傷的機會;有益于消耗人體多余的熱量,維持正常體重。
對身為女性的我們來說,跳舞更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運動,它不僅能提升個人的魅力和信心,還可以培養出良好的個人氣質。而且,不同舞蹈能熏陶出不同的氣質,如跳民族舞的姑娘,通常都風情萬種;跳芭蕾的女孩,大多具有貴族氣質;跳古典舞的女孩,一般都溫柔恬靜、內斂含蓄;跳倫巴、恰恰的女性,則表現出熱情奔放的氣質。
除了能讓人心情愉悅之外,舞蹈還具有美容養顏的作用。千萬不要不相信啊!跳舞的時候,人體不僅會釋放出更多的“快樂素”,而且會大幅度消耗體內能量,加快皮膚的新陳代謝,從而使肌膚永葆年輕光彩。
運動是那么的令人高興!親愛的朋友,給自己一個機會,讓“快樂素”侵蝕你的心靈,讓幸福走進你的生活。不管哪一種運動,一定要堅持下去,讓運動成為一種習慣,讓“快樂素”定期來訪。
用心傾聽幸福
一直以來,善于傾聽都是一種做人的美德。只不過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往往習慣于傾聽外界的聲音,而不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傾聽內心的聲音,我們會聽到自己最真實的愿望和感覺,心底的聲音會告訴我們幸福的所在。
學著傾聽內心的聲音,它是指引人生方向的正確旋律,這和跟著感覺走是一樣的道理。一位哲人曾說:“凡事重在自我感受,試著從中發掘哲理與真諦,然后來指導自己的漫漫人生。”
德國著名詩人和劇作家席勒,就是一個懂得傾聽內心聲音的人。年輕時,他曾被送到斯圖加特的軍事學校學習外科醫學。學校的管理就像監獄一樣嚴苛,這令他無比厭煩,而他對作家職業又是那么地神往。于是,他做了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冒著可能衣食無著落的危險,他開始暢游與清冷的文字世界之中。很快,他創作出了兩部偉大的戲劇,從此聞名于世。
生活在凡俗的人世,我們不可避免的需要他人,為了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需要追隨他人,為了讓自己麻木的心靈得到慰藉;需要遵從他人,以期通過別人實施催眠或者自我催眠……我們總是渴望來自他人的光明,卻不愿意用心底的光明照亮自己。請聽從自己心靈的聲音,只有這樣,你才不會被他人的腳步所絆倒。
鄧肯的一生可以說跌宕起伏、絢爛多姿。在以坦率而聞名的《鄧肯自傳》中,她寫下一個個真實可感知且深入人心的經歷。
這位誕生在大海邊的女孩很特別,從小就不相信真的有圣誕老人,她蔑視一切陳規舊俗,討厭所有的浮華做作,只愿意聽從內心的聲音。
年紀還小的時候,鄧肯就自創了一種“新的自由舞蹈體操”,該舞蹈與當時舞臺崇尚的芭蕾舞大有不同。跟許多家長一樣,望女成鳳的母親為了女兒的將來,為了女兒能在舞蹈界有所作為,也將鄧肯送到一個著名的芭蕾舞老師那里去。
老師要求鄧肯跟其他學生一樣,用腳尖站立起來走路。鄧肯問老師:“為什么?”老師說:“這樣才能體現美。”鄧肯卻不這么認為,她覺得這是違背自然的。結果,沒學幾天她就離開了,而且再也沒有回去過。她討厭芭蕾舞的程式化,討厭約束人的舞鞋和束身衣。從那以后,她就有了朦朧的意識,理想中的舞蹈應該是這樣的:一定要將人類的精神與靈魂表現出來,而這僅需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即可。
鄧肯告訴母親:“老師教的舞蹈我不喜歡,跟我理想中的舞蹈完全不一樣。”聽她這么說,母親并沒有責備她,而是對她說:“假如你認為自己的舞蹈才能真正地表現自己,那么,你就勇敢地去跳你心中的舞蹈吧!孩子,誰都有權利自由地表現藝術的真理,這也是生活的真理。”
九年之后,母親帶著鄧肯來到芝加哥。看了鄧肯表演的舞蹈,許多劇團經理都說還不錯,只是覺得不適合用于舞臺演出。就這樣,鄧肯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就算一度身無分文,有一些權貴向她發出用以尋歡作樂的高酬演出邀請,她也沒有接受。僅僅靠一箱番茄和母親的支持,鄧肯維持了一個星期的生計。雖然經歷了無數的坎坷波折,但她始終聽從內心的聲音,始終“跨開大步,跳前跳后,跳上跳下,仰高頭,揮動臂膀,跳出先人的開拓精神,跳出英雄的剛毅,跳出婦女的公道、仁慈和純潔”。
傾聽內心的聲音,跟從內心的指引,這給了鄧肯堅持下去的勇氣。她跟母親去了倫敦,有幸結識了著名歌唱家坎貝爾夫人,她使鄧肯在絕望的谷底得以重生。這位夫人認同鄧肯的新式舞蹈,并且肯定了它的價值。有了坎貝爾夫人幫助,鄧肯的舞蹈得以大放異彩,她與她的舞蹈一起轟動世界。在世界舞蹈的發展進程中,鄧肯振奮人心、難以超越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動作留下了印記,她被公認為“現代舞之母”。
傾聽內心的聲音,了解最真實自己,跟隨自己的心去追逐幸福。如果一個人能抵制物欲的襲擊,能使自己的心不為形役,那他就是一個快樂的人。就算最終不能成為圣人,只要心中定下圣人的目標,聽從內心的聲音,在自己的心中,你就是最幸福的那個人;在世人眼里,你也將被視為一位圣者。
有一個這樣人,他一直都聽從于自己的內心。他出生于一個富商家庭,早年,在嚴格的家教中成長,這使他成為一名紳士。少年時,接受了完善的教育,這使他成為一名文人。而自己的勤奮與天賦,又使他成為一位知名畫家。
青年時期,為了追求理想,他遠渡重洋赴日本留學,并在異國他鄉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這時的他,可以說達到完美,他差不多擁有了一般人所能想到的所有優點:高大帥氣、詩文書畫、珍寶財富、賢妻愛子。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世人眼中最最幸福的男人,人人羨慕的名利雙收之人,在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夜晚,沒有留下只言片語,只身前往杭州一家寺廟出家,從此遁入空門。
他的家人和朋友都深感不解,紛紛來勸他還俗,但都沒有說服他。有人問他:“為什么要出家?”他只是淡淡答道:“沒有為什么,想來就來了。”人們為這句話震驚不已,可它又讓多少人發醒呢?
在現今的世界上,能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心不為形役”呢?世俗的塵世,多少飲食男女都承擔著欲望的負載,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幸福的彼岸,結果自己的心越來越重。而這個人,他卻可以輕松地走出塵世,真是既讓人感嘆又讓人敬佩!
就連當時的國畫大師金智勇,也對他的行為無法理解,還親自前往杭州杭看他。而這個人的回答是:“我可以做到最好,所以我選擇了。”此后,他一心鉆研佛法,長年累月的靜心修佛,足不出戶。終于,他成了著名的佛學專家,被世人尊稱為“弘一法師”。你說對了,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叔同。
事實上,當我們面對紛擾的人生時,關鍵的不在于誰是解脫者,也不在于怎樣認識并追隨他,而是如何傾聽我們的內心,如何了解我們自己。一切作用在外在的心靈力量,都注定是一種消耗和浪費。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可能有解脫者或權威可以告訴我們,關于我們自己的知識。而幸福,卻只能由我們自己決定。
在一生之中,我們會面臨很多選擇,當我們處于茫然、猶豫、困惑的時候,當我們不知如何取舍的時候,不妨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傾聽內心的聲音,聽從內心的指引,我們將不在迷惘!聽從內心深處的聲音,走自己渴望的路,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上一篇:越是混亂的地方,越能找到機遇。
下一篇:追求完美與卓越是每一個希望優秀的員工必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