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不可能
“沒有辦法”或“不可能”常常是庸人和懶人的托詞。事實上,在那些成功人士看來,“沒有辦法”并不能使事情畫上句號,而“總有辦法”則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鑒于此,你如果想做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刪除諸如“不可能”“沒有辦法”這樣的想法,讓“完全有可能”“總有辦法”等類似的概念進入你的大腦中。
生命中,沒有什么比完成別人口中“辦不到”的事情更過癮的事了。人生的一大樂事就是完成別人認為你做不到的事。去看看叫你放棄的那些人,他們是否有偉大的成就?是否勇于突破障礙、活出自己的夢想?這些人自己都做不好,又怎么能教你怎么做?
綜觀歷史,最偉大的成就往往在開始時都被評價為“這是絕對做不成的”。其他人的意見或者自疑常常會削減自己的信心。而那些勝利者無一例外都是滿懷信心之人。美國總統林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林肯認為自己是與生俱來的勝利者。在他看來,沒有干不成的事。下面就是他經常向人們講述的一個故事。
林肯小時候曾經做過一件他父親認為不可能的事情。林肯的父親在西雅圖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買了一座農場。農場里面有許多石頭,看上去非常牢固,仿佛和山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有一天,林肯的母親建議把上面的石頭搬走。父親說:“如果可以搬走的話,別人就不會以這么低的價格賣給我們了。它們是一座座牢不可動的小山頭。”
那座農場一直保持原樣。直到有一天,父親去城里辦事,林肯的母親帶著孩子們來到農場。母親說:“孩子們,讓我們把這些礙事的東西搬走,好嗎?”
“它們那么牢固,這怎么可能?”林肯的哥哥對母親說。
“孩子,只要我們決心把它們搬開,就沒有什么不可能的。”母親對孩子們說。
于是,林肯和家人一起開始挖石頭。他們只往下挖了一米,那些看似生著根的石頭就晃動起來。不長時間,所有的石頭就都被清理干凈了。
“不可能”就像那座農場中的石塊壓在我們心頭,使我們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如果能夠把這些石頭從我們的心頭搬開,那么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到了。
思路突破
別讓“不可能”扼殺了你的自信
奧瑞森·馬爾登曾說:“人類靈魂深處,有許多沉睡的力量。喚醒這些人類從未夢想過的力量,巧妙運用,便能徹底改變一生。”
去掉“不可能”的念頭
美國成功學創始人拿破侖·希爾博士年輕時立志要做一名作家。要達到這個目標,他知道自己必須精于遣詞造句,字典將是他的工具。但是他小時候家里很窮,接受的教育并不完整,因此,那些“善意的朋友”就告訴他,說他的雄心壯志是“不可能”實現的,勸他不要異想天開。年輕的希爾并沒有接受朋友的勸告,他用打零工掙來的錢買來了一本最好、最完整、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這本字典里。他做了一件很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這個詞,用剪刀把它剪下來,然后丟掉。于是他便有了一本沒有“不可能”的字典。
之后,他把整個事業建立在這個前提下,那就是:對一個迫切想獲得成功的人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最終,他成為美國商政兩界的著名導師,被羅斯??偨y譽為“百萬富翁的鑄造者”。他的著作《人人都能成功》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暢銷書之一。
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變得難以做到。
克勒蒙特·史東是一位著名的成功人士,他是屬于古典的《赫雷蕭·亞爾嘉成功談》故事里的主角型人物。他早年的生活非常貧困,在南塞德賣報生涯中開始他的創業。
他在自己辦的雜志《成功》中談道:“不必理睬向你說‘不可能’這些悲觀字眼的人?!比缓筇岢龊玫姆椒▉碜C明“那種事不可能”乃是謊言。以下就是他的建議:
“有數百萬人在他們的人生中擁有能力卻不能實現更高的目標,這是為什么呢?
“聽到別人對他說‘那種事是不可能的’,他自己就相信了。并且未曾學習和應用‘積極思考’來振奮自己。如果他們能有意識地樹立積極的態度,周圍縱然滿是荊棘,也能在不侵犯他人權益的情況下,達到所有目標。
“他們如果采取下列行動,就必能實現一生的最高目標,解決最困難的問題:
“第一,對自己讀到、聽到、看到、想到以及經歷的事物,加以剖析、有所領悟并靈活運用。
“第二,設定極高的理想目標并寫成文章。然后每天利用30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就該目標學習、思考、擬訂計劃。這樣重復多次以后,潛意識中將會顯現所要的答案。”
發揮你看不見的磁場
科學家認為,一個人50%的個性與能力來自基因的遺傳。這意味著另外的50%不取決于遺傳,而取決于創造與發展。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你最希望的變化是什么?當然,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事情是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改變的,比如身高、膚色等。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對它們的看法,通過自身努力,把劣勢變成優勢。
許多人喜歡看NBA掘金隊里的小個子博伊金斯上場打球。
博伊金斯身高只有1.65米,在東方人里也算矮子,更不用說在即使是身高兩米都嫌矮的NBA了。
據說博伊金斯不僅是當時NBA里最矮的球員,也是NBA有史以來破紀錄的矮子。但這個矮子可不簡單,他是NBA表現最杰出、失誤最少的后衛之一,不僅控球一流,遠投精準,甚至在高個隊員帶球上籃時也毫無畏懼。
每次看博伊金斯像一只小黃蜂一樣滿場飛奔,人們心里總忍不住贊嘆。他不只撫慰了那些身材矮小但酷愛籃球者的心靈,也鼓舞了平凡人內在的意志。
博伊金斯是不是天生的好球員呢?當然不是,他的球技是意志與苦練的結果。
博伊金斯從小就長得特別矮小,但他非常熱愛籃球,幾乎天天都和同伴在籃球場上打球。當時他就夢想有一天可以去打NBA。因為NBA的球員不僅薪俸奇高,而且風光無限,是所有愛打籃球的美國少年,甚至是全世界的少年最向往的夢。
每次博伊金斯告訴他的同伴:“我長大后要去打NBA。”所有聽到他的話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甚至有人笑倒在地上,因為他們“認定”一個1.65米的矮子是絕不可能打NBA的。
但是,這種嘲笑并沒有阻斷博伊金斯的志向,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為了實現打NBA的宏愿,他把所有的時間(除了吃飯和睡覺)都用在了打球上,苦練控球要領和投籃技術。尤其是他的控球方法花樣繁多,讓人防不勝防。10年過去了,隱藏在他身上的籃球潛能迅速而充分地被挖掘出來,他的球技出神入化,終于成為全能的籃球運動員。
在高個如林的NBA,博伊金斯充分利用自己矮小的“優勢”——行動靈活迅速,像一顆子彈一樣;運球的重心最低,不會失誤;個子小不引人注意。因此,博伊金斯被人看作是美國籃球史上最偉大的控球后衛之一。
當你有了長遠的人生規劃,在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就要時時告誡自己:凡事皆有可能。要知道,人生旅途中沒有爬不過去的山,也沒有趟不過去的河,更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其實,一個人要使美夢成真的唯一途徑就是腳踏實地去實踐它。只要定位清晰,目標明確,那么當你投入一分心力,你也就向成功靠近了一步。
一切成功皆源于求勝的信心
一個人只要有自信,就能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在日常生活中,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是,勝利者都屬于有信心的人。一個人要永遠保持成功的自信!
1955年,18歲的吉爾·金蒙特已是全美國最受喜愛、最有名氣的滑雪運動員了。她的照片被用做雜志的封面。金蒙特躊躇滿志,積極地為參加奧運會預選賽做準備。大家都認為她一定能成功。
她當時的生活目標就是得奧運會金牌。然而,1955年1月,一場悲劇使她的愿望成了泡影。在奧運會預選賽的最后一輪比賽中,金蒙特沿著大雪覆蓋的羅斯特利山坡開始下滑,沒料到,當天的雪道特別滑,剛過幾秒鐘,便發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事故。她先是身子一歪,而后便失去了控制……當她停下來時,她早已昏迷了。人們立即把她送往醫院搶救,雖然她最終保住了性命,但雙肩以下的身體卻永久性癱瘓了。
她整日和醫院、手術室、理療、輪椅打交道,病情時好時壞,但她從未放棄過對有意義的生活的不斷追求。她歷盡艱難,學會了寫字、打字、操縱輪椅、用特制湯匙進食。她還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選聽了幾門課程,想今后當一名教師。
想當教師,這可真有點不可思議。因為她既不能走路,又沒受過師范訓練。她向教育學院提出申請,當時系主任、學校顧問和保健醫生都認為她不適宜當教師,因為錄用教師的標準之一是要能上下樓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但在此時,金蒙特的信念就是要成為一名教師,任何困難都不能動搖她的決心。
她又向洛杉磯學校官員提出申請,可他們聽說她是個“瘸子”就一口回絕了。金蒙特不是一個輕易就放棄努力的人,她決定向洛杉磯地區的90個教學區逐一申請。在申請到第十八所學校時,已有3所學校表示愿意聘用她。學校對她要走的一些坡道進行了改造,以適于她的輪椅通行。這樣,從家里坐輪椅到學校教書就不成問題了。從此以后,她一直從事教師職業。
到底是什么使那些成功者能堅持不懈地全身心投入到各種各樣的事務中呢?是信念的力量。吉爾·金蒙特的成功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取得成功,需要有強烈的信心和意志。因為信心和意志是一種巨大的動力,它可以推動你去做別人認為不可能成功的事情。
決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當你做出了成績,或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前進時,千萬別忘了給自己鼓掌,為自己喝彩。當你對自己說“完全有可能”或“真是一個好主意”時,你的內心一定會被這種內在詮釋所激勵。
點亮思維
記住,你要在沒有人相信自己的時候,對自己深信不疑。一旦你退縮,你將永遠踏不出成功的腳步!因此,你要慎下結論,相信凡事都有可能,千萬不要自我設限。
上一篇:永遠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下一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多次返工等于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