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一旦攀比,就失去了快樂
人是群居動物,在社會生活中,有交流就有比較,于是,人們就滋生了好勝心、攀比心。當自己的現狀比周圍的人差時,就會產生一種想超過的心理,這種心理會促使我們不斷努力和進步,但如果這種心理變成了盲目攀比,就會變成一種不務實際的心理焦慮,就等于為自己設置了障礙。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只有堅持走自己的路,摒棄攀比心理,才會活出自我。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倡無為而治,就是讓人放下攀比之心。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不攀比而無所不能。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放下攀比之心。因為有了攀比之心,人們不能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做事,會變成大致相同的人。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有自己的才能,有自己的價值觀。以不攀比之心去做,會做得很好,才會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
的確,攀比之風開始出現在青少年朋友們中間,有這樣一些孩子,為了表現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張甚至戲劇性的手法來引人注目,例如用奇怪的發型來引人注目,本該努力學習的年紀,卻一味地追趕時髦,盲目崇拜偶像,顯示自己,也模仿明星的生活方式。
11歲的米米長得很漂亮,彈得一手好鋼琴,是個人見人愛的女孩。但是,她也是個十分“奢侈”的孩子,衣服不是“耐克”的就是“阿迪達斯”的,總之,從頭到腳都是名牌。有時父母給她買的不是名牌的衣服,不管多好看,她都一概不穿,還為此哭鬧了很多次。
父母對她這點十分頭疼,實在不明白為什么孩子這么小就如此熱衷于名牌,而米米的回答就是:“讓我穿這些,我怎么出去見人啊?我的同學都穿名牌,我要是沒有,人家會笑話我的。我不穿,要不我就不去上學。”
不僅如此,米米還“逼”著爸爸給她買手機和高檔自行車,原因也是“同學都有”。
其實,米米不是一個特例,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普遍現象。尤其對于那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他們從小就穿名牌衣服、吃優質食品、玩高檔玩具,于是,進入學校的他們便學會了互相攀比。
的確,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但其實,這種比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不管你比得過別人,還是比不過別人,你的生活、你的現狀都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你既得不到別人的財產,也不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所以,請停止無謂的攀比,不要給自己徒增煩惱。
心靈啟示
上一篇:鄰里效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下一篇:青少年有必勝的信念,才有可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