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工作中,一旦與我們的客戶、同事或者上司發生沖突,往往都不是很容易處理,往往都會有比較嚴重的后果。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與人發生不必要的沖突。如果我們的見解和別人的不一樣,甚至是互相對立,我們就需要用一些藝術性的技巧表達出來,不能直接指責對方的不對之處,不要惹人動怒,即使我們是對的,這種與人沖突的后果即使不是很令人害怕的,也是令人煩惱不堪的。如果我們不想因為自己一時的言語不當而為我們以后的工作造成很多的糾結和牽絆,我們就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學會禮貌地與人辯解和爭論。
美國歷史上最杰出總統之一羅斯福曾經說過:我能夠期望的只是在我所做出的所有決策中能夠有四分之三是正確的,這樣的話我就已經很高興了。
就連一個舉世公認的偉大人物都承認自己所做出的決策正確率最高只能達到75%,那我們做事情的正確率能有多少呢?如果你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你的判斷的正確率能夠達到50%以上,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大富大貴了,因為在世界上最大的商貿中心紐約華爾街的大佬們基本上都達不到這個水平。反過來說,如果你的判斷的準確率達不到50%以上,你又如何能夠可以常常確定無疑地去指責別人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呢?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眼神或者是手勢去指責別人所做的判斷,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這樣的指責與激烈的言辭會產生同樣的效果,但是當我們義正嚴辭地去對別人的所作所為橫加指責的時候,我們批判的對象會同意我們的觀點嗎?對于絕大多數的一般人來講,這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為在我們向別人發起指責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注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和榮譽,對他們的辦事能力和思考能力做出鄙夷的姿態,這對一個人來講無異于是赤裸裸的侮辱。我們對他人的指責越是嚴厲,毫無疑問,我們將來收到的反擊也將越是強烈,并且不會改變他們原先所持有的觀點。或許我們中一些人在傷害了別人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覺得自己有些過分,但是又不肯掉下臉面去認錯,又去尋找像柏拉圖或某個哲學家的理論對別人的看法進行和平的反駁,可是事實上這樣的做法有用嗎?這樣做沒有用,因為那些已經造成的傷害已經是無法抹去的事實了,有人的感情和榮譽已經確確實實受到了傷害。
在我們試圖對別人的看法進行反駁時,最好不要一開始就口出狂言,聲稱自己要親自做給別人看,讓別人看看最終的結果到底會怎么樣。這樣的做法是愚蠢的,因為既然說出這些話,如果最后的結果如自己所說,別人是錯誤的,那么這句話就無異于在抽別人的臉,讓人非常尷尬和反感,要不就是當場爆發一場沖突,要不就在別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說不定哪一天自己就會因此而栽一個大跟頭,同時也會給其他的人帶來一種感覺,給他們留下我們不知進退,沒有分寸,做事說話容易過激的壞印象;如果最后的結果并不是自己所說的那樣,那么很不幸,我們的臉丟大了,即使別人在表面上不表現出來,在心里也會狠狠嘲笑我們的,我們的形象將會因此而大打折扣。所以不論是從正面還是從反面來講都是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很大的弊端,都會讓我們的人際關系趨向于糟糕,這對一個想要擁有強大競爭力的人來講是非常不明智的。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說得好: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還不知道什么。如果我們承認自己沒有蘇格拉底更聰明的話,那么最好從現在開始,我們不要再隨意指出別人的錯誤,因為很可能要付出一筆不菲的代價。如果我們對一件事情的觀點與別人的看法相左,并且雙方都很堅決,不想輕易放棄自己的觀點,那么我們就沒有必要自找麻煩,沒有必要弄巧成拙。如果我們試圖證明什么的話,就應該不讓別人知道,應該很有技巧、不著痕跡去做。就如英國著名的查斯特·菲爾德勛爵在《致兒子的信》中告訴自己兒子的一樣:要比其他的人更聰明,但是不能讓他們知道;就如偉大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曾經說過的一樣:我們不能指望教會別人什么,我們只能幫他們去發現;就如英國著名的詩人亞歷山大·波普曾經講過的一樣:我們在教別人的時候,就要像若無其事一樣,事情要在不知不覺間提出來,就好像是被人遺忘的一樣。
有一個辦法是永遠不會引起沖突的,那就是主動承認錯誤,只有這樣才能又快又好地平息一場干戈,欲揚先抑,巧妙地引導對方也能同自己一樣用寬廣的胸懷,容納彼此間不一致的意見,甚至最終對方也會承認是自己有錯在先。
如果我們認為別人的做法或想法不對,并且確信那個人就是錯誤的,即使是這樣的,我們也應該像這樣提出自己的看法:請稍等一下,關于這件事,我突然有另外一個想法,不知道到底對不對,讓咱們先看看這個想法怎么樣,如果不正確的話,大家一定要幫我糾正過來。這樣的話說出來既能夠很婉轉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又不會讓別人下不來臺,避免了彼此之間的尷尬。我們要學著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針對不同意見婉轉地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再比如這樣的提法:我可能不對,可還是想向大家求證一下,先讓我們來看看吧。我相信是世界上絕對不會有人會因為“我可能不對,可還是想向大家求證一下,先讓我們來看看吧”這句話而看你不順眼,或者覺得很難為情。用這種方式來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在很大程度上緩和雙方原本存在的矛盾和沖突。
有一個人是一個汽車公司的代理商,他就經常用這種方式處理顧客的糾紛,當時,由于整個汽車行業在市場上面臨著非常大的競爭壓力。在處理客戶投訴時,汽車銷售行業的銷售員常常表現得非常的冷淡無情,這無疑會很容易引起顧客們的反感和憤怒,甚至連生意都做不成,失去客戶。而經過這個人的思考,他漸漸想清楚了,他認為,對于顧客的投訴,自己的冷漠是于事無補的,并且還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效果。于是他嘗試著改變自己的做法,他自己對待客戶方法開始轉變:對不起,我想我們的公司肯定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此,我表示深深的遺憾。現在,請把你碰到的不滿意的情形告訴我們吧。
這種方法很明顯可以消除客戶的困惑和不滿,只要客戶的情緒一放松,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就不會輕易發生口角爭執了,而是會和我們講道理。甚至有許多客戶對于他們的諒解的服務態度表示感謝,其中還有人在之后帶自己的朋友過來買車。越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越是需要這樣的客戶,因此就越是需要我們抱著溝通與諒解的態度服務于我們的客戶。并且對客戶的意見的尊重,對客戶的服務周到細密就是贏得競爭最大的本錢。
如果能夠了解別人的想法,就能獲得很大的收獲,或許我們中的一些人會覺得很奇怪,我們真的有必要去花費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時間去了解別人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事實上,對于許多發生的事情我第一個反應常常是去評判和估量,而不是先嘗試著去了解。每當有人在我們的面前表達自己感受或者表述自己的看法時,我們通常情況下立即做出的反應經常是“嗯,不錯”,“那太愚蠢了”或者是“這看起來一點都不好”等評價性的反應。很少有人在這種時候真正了解表述者想要表達出來的真相或者感受,或者去了解他們之所以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
李女士家里裝修新房子,她請了一位室內裝潢設計師設計了一款窗簾,當賬單送過來的時候,李女士嚇了一跳,她根本沒有想到會這么貴。過了幾天,有幾個好朋友來家里做客,看到新裝上的窗簾,就問做一件這樣的窗簾要多少錢,知道價錢以后,幾個朋友像是看到了惡魔一樣,一個個嘴巴張得大大的:“這么貴啊,你肯定是受騙了吧?”李女士和她的幾個朋友的想法一樣,但是很少有人愿意聽到別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尤其是錯誤的事情做出這種直白毫不委婉的宣判。李女士于是情不自禁為自己辯解,編排出各種理由為自己找借口說明自己其實并沒有買貴。又隔了兩天,另外一位朋友來拜訪李女士,當看到李女士購置的窗簾時贊不絕口,表示真希望自己也能買得起這樣的好窗簾。結果李女士說的話與前幾天截然相反,她一下子就把實話說出來了:我買貴了,沒想到這個東西這么貴,我差點就付不起了,真是后悔原先沒有先問好價錢。
當我們真的犯下錯誤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在私下里承認自己的愚蠢。如果別人能夠寬大為懷,而且態度溫和,不那么咄咄逼人,用一些人們能夠接受的語氣,我們是很容易向別人坦然承認錯誤,并且會自認為心胸足夠開闊,做人夠坦白。但是如果別人蓄意要讓自己難堪,抱著要看笑話的想法的話,我們又怎么甘心讓他們如愿呢,這時情況就又不同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應該相信如果自己過于直率地指出別人的錯誤的話,那么即使是再好的意見也不會被別人采納,甚至還會讓別人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傷害。而我們自己也會因為讓別人失去了自尊和榮譽而不再在我們的集體中受到歡迎。
上一篇:尊重他人
下一篇:怎樣使他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