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向前,更要學會享受生活
很多人認為,幸福最簡單的模式就是拼命掙錢,當積蓄能夠滿足自己的揮霍后,享受的人生就此拉開序幕。在這之前,不停地拼搏和奮斗,才是有志向、有抱負的表現。
現實果真如此嗎?對此,本·沙哈爾否定了這個觀點。他經常在課上講述的“蒂姆的故事”,是反駁這個觀點的一個強有力的論據。從這個故事中,很多人能夠發現自己的身影也在其中晃動。
蒂姆從小就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上了小學之后,他的人生就走上了忙碌奔波的旅程。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大人的價值觀在蒂姆的思想里潛移默化地根深蒂固。他雖然不喜歡學校,但必須天天上學,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夸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獲。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終于,經過長時間的煎熬,蒂姆收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激動得落淚了。他長長舒了一口氣,心想: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卷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在大學期間,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次終于可以享受生活了。
剛剛參加工作不久,他就感覺到,每周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系,這樣干,今后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蒂姆瘋狂地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成了公司合伙人。這是他一直渴望實現的一個目標。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
終于,蒂姆成功了,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待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我們中的很多人,也許經過多年的打拼和艱苦的奮斗,也不能取得蒂姆那樣的成就。難道一生就只能如此忙碌地拼搏到死嗎?哲學家告訴我們,享受真正的人生之旅比直到那旅程結束時還沒有感受到快樂重要得多。
曾聽一位教授在課堂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特別羨慕別人騎馬,非常渴望有匹自己的馬。在他看來,騎馬是那么瀟灑,那么威風,而用腳走路真是太麻煩,太沒有意思了。
有人告訴他,如果想得到馬,必須用雙腳來換。那人聽了之后,立刻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的雙腳。于是他得到了一匹馬。
騎上馬真是太令人興奮了。正如他所想象的那樣,馬在草原奔馳,仿佛在天空中飛翔。這種感覺讓他沉醉,他慶幸自己的選擇。
但是,人總不可能生活在馬上,騎了一陣子后,他開始有些疲倦,漸漸變得興趣索然了。于是,他想下馬,可是,沒有了腳,他站都站不穩,一切都需要人幫助,到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自己所面臨的是一種什么樣的困境。
這種交易的愚蠢看起來一目了然,道理也十分簡單,但生活中仍有不少人執迷不悟。很多人用一生去追求一個看似得到后就會很滿足、很幸福的目標,但最終的結果,往往悔恨。
人是一種有著美好憧憬的動物,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想著,等到老了以后,得到了許多物質以后,再去好好享受,去環球旅行;當我們有了孩子的時候,總是惦記著讓子女好好享受。至于自己到底需不需要享受,自己什么時候享受,卻從不去認真考慮。所以,事實上,很多人不會享受。
享受生活歸根結底是一種心境。享受的關鍵在于尋找快樂的人生,而快樂并不在于我們擁有多少、獲得多少,生活質量如何,而是在于我們怎樣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怎樣讓自己擁有一顆接納一切快樂事物的心。
本·沙哈爾在課堂上告訴同學們,生活的意義在于感受幸福,在于享受此刻的生活。幸福和愛向來都是孿生兄弟,哪里有愛,哪里就會有幸福的花朵盛開。
愛是甘泉,滋養生命,澆灌幸福。一個人要想真正享受幸福,就必須懂得付出,懂得播種愛的芬芳,當別人從你的付出中獲得幸福時,你也就享受到了幸福。幸福在給予中獲得,也在給予中升華。
愛人者被人愛,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只有愛,才能使我們領略到幸福的真諦;只有愛,才能讓我們的靈魂充滿幸福的香味;也只有愛,才能真正讓我們享受到幸福。
上一篇:努力向前,不要奢望捷徑
下一篇:勇于改變,你才會變得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