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注定有它的必然
明朝末年,國庫危機日趨凸顯,崇禎皇帝接受臣子的建議,廢棄了大量的驛站,這樣一來,很多驛卒就丟了工作,不得不開始另謀生計。在這些驛卒中,有一個叫李自成的人。為了生存,李自成回到老家給有錢人家做短工,不想沒做多久,就趕上了老家鬧饑荒,有錢人家為了節衣縮食,把短工都給辭退了。因此,李自成只好到異鄉去尋找工作,結果找了許久都沒找到新工作,身上的盤纏已經用完,就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李自成碰到了一支義軍在招兵買馬。為了混口飯吃,李自成加入了義軍,可是這支義軍很快就被明軍打敗了。戰敗的李自成帶著50余人的小部隊逃到了河南,想卷土重來的義軍偏又趕上了河南鬧饑荒。李自成靈機一動,打出了“均田免糧”的招兵口號,于是一夜之間,兵力劇增。一個又一個的機緣巧合,把一個在驛站老老實實養馬的人,逼上了造反的道路,也給大明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歷史的進程,我們有時會認為是由一些偶然的因素推動的。于是百年之后,我們常常會遐想,如果崇禎皇帝沒有下令撤掉驛站,如果李自成的家鄉沒有鬧饑荒,如果……可是,歷史的車輪已揚起灰塵把一切“如果”都甩在了身后。明朝的滅亡,往深處想,確實不是那幾個偶然造成的。一次偶然,注定有它的必然。農民起義為什么會爆發?李自成為什么能東山再起?“均田免糧”為什么會有巨大的號召力?這些問題,不是幾個偶然因素能解釋的。
每一次偶然,其實都有它的必然。崇禎皇帝撤銷驛站是偶然嗎?其實是必然,因為他怠惰,所以朝政也跟著怠惰,朝政怠惰了,自然就沒有那個能力來養活那么多衙役們了。李自成扛起起義的大旗,也是偶然嗎?是的,那有偶然的因素,但那也是必然的。因為李自成要活命,他要活命就要行動起來,就不能讓自己像大明王朝一樣怠惰下去,因為怠惰的結果只有一種,那就是滅亡。所以李自成是“被迫”走上了起義的道路,那是偶然里的必然。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抱怨一些人的成功是偶然,認為自己少了上天的眷顧,少了一點運氣才沒有成功。抱怨的時候,我們有捫心自問下我們有盡全力嗎?如果我們自身沒有盡全力,還有什么資格去蠻天怨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個小故事吧,你或許能體悟到什么。
一個人帶著對命運的疑問去拜訪禪師,他問禪師:“您說真的有命運嗎?”
“有的。”禪師回答。
“是不是我命中注定窮困一生呢?”他問。
禪師讓他伸出他的手掌,指著對他說:“你看清楚了嗎?這條橫線叫作愛情線,這條斜線叫作事業線,另外一條豎線就是生命線。”
然后禪師又讓他跟自己做一個動作,把手慢慢地握起來,握得緊緊的。
禪師問:“你說這幾根線在哪里?”
那人迷惑地說:“在我的手里啊!”
“命運呢?”
那人終于恍然大悟,原來命運是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別人的嘴里。
成功的人善于把命運握在自己手里,于是他們奮斗,他們扼住命運的咽喉,他們看似偶然的成功也就成了必然。而一味抱怨卻不去努力的人,就連偶然都碰不到,只能在怠惰里越陷越深,最終消失得無影無蹤,連歷史的塵埃都做不了。
六百年前,鄭和完成了現代人都驚嘆的壯舉,他七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和東非沿岸,有人甚至說他到了美洲。說起鄭和,人們不免會想到另一個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這位意大利航海家來到航海業發達的葡萄牙,在那里他的水平有點業余。此外他還犯了兩個本來要命的錯誤,一是他掌握的地球半徑遠小于實際半徑,二是他相信了馬可羅游記里夸大了的日本與中國的距離。于是,他堅信自己可以先到日本,再由日本到中國。被葡萄牙王室拒絕的他又跑到鄰國西班牙,經過一番周折,竟說動了航海經驗遠遠不及葡萄牙的西班牙王室,獲得了資助,便有了一場錯誤而偉大的“地理大發現”。
現代人解讀鄭和的偉大,除了羨慕外,就是惋惜,甚至是憤恨——我們的命運不該如此!有位老教授說,中國沒有成為世界的領頭羊,沒有在大唐發動啟蒙運動,沒有在大宋完成工業革命,沒有在大明實現電氣化,沒有在大清進入太空,那全是歷史的偶然與不幸。而最大的不幸,就是北方蠻族一再打斷我們的發展進程。聽來著實可笑吧!一個民族的壯大,靠的應該是自己的勤奮,不是嗎?如果一味地找外在原因,那么就算沒有外在原因,這個民族也是發展不起來的。我們不可抹滅鄭和的偉大,也不能說鄭和不勤奮,但是鄭和為何沒有達到哥倫布那樣的成就?哥倫布雖然是個航海菜鳥,但是他比鄭和更勤奮,他知道勤能補拙的道理,所以同是環球航海探險,他最終贏過了理論和實戰經驗都強過自己的鄭和。
火藥本來是中國人發明的,但經過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以來的理論力學分析,西方人將之改造成了威力巨大的炮彈。西方的航海得益于中國指南針的發明,但只有在理論天文學、幾何學的輔助下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造紙與印刷術更與歐洲學術文化的發展和普及緊密相關。所謂“四大發明”在中國只是一些偶然的技術成就,并無實質意義。今人之所以稱之作“四大發明”,還是因為它們在西方文明體系里,經過理性思維傳統的全面改造,構成了現代技術的基礎。同樣的道理,鄭和航海在中國傳統背景下也是偶然的、曇花一現的、沒有意義的事件。只因后來西方文明介入,到了現代,我們再看它才具有偉大的意義。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很多事情,現在看起來純屬偶然,其中卻隱藏著它的必然。有位智者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以能力、基礎等待機遇,則機遇一來就順理成章;以機遇等待能力、基礎,則機遇立即就煙消云散。然而人們有個通病,往往只強調偶然,不懂得偶然中的必然;只強調機遇,不強調努力奮斗。說的通俗點,這就是人類劣根性中的怠惰在作祟,人一旦思想有一點松懈,那么各種借口和理由就會紛至沓來,從而掩蓋掉事情的本質,于是很多事在后人眼中看來就成了偶然。其實,我們只要擦亮眼睛,揭開怠惰的面紗,就不難發現,所有的偶然下,都藏著必然的本質。
有人說:人的命,天注定;有人說:人不要與命爭,因為人爭不過命;有人說:富貴在天,生死由命。說這些話的人,都將怠惰的本質悄悄藏在了偶然的外衣下,于是今后的失敗就成了必然。偶然與必然,組成了生命的全部。對于我們來說生活仍像一盒巧克力般,這些個偶然必然對于我們還有什么意義呢?遠離怠惰吧,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成功的結果,那我們就必須把握住其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反過來說,只要把握住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成功就將會是必然的結果。
上一篇:一旦你正視恐懼,它就不再那么可怕
下一篇:一滴蜂蜜比一桶膽汁更能吸引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