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和趙良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車裂的改革家,商鞅的大名盡人皆知。對于商鞅變法和他的最后慘遭殺害,歷來爭論不休,毀譽不一。高度贊揚的有蔡澤、韓非、李斯、王充、劉向、王安石、梁啟超等歷史名人,竭力詆毀的名人則更多,賈誼、司馬遷、班固、司馬光、朱熹等皆是商鞅變法的堅決反對者。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降,作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很自然地成了左道旁門的代名詞。在贊揚和反對的人群中,司馬遷和王安石、梁啟超似可作為兩派的代表人物。
司馬遷對商鞅的鄙視明顯地流露在《史記·商君列傳》中: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則和戰國時期的改革家商鞅惺惺相惜,賦詩稱贊商鞅變法: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近代重要啟蒙思想家梁啟超極為看重商鞅的歷史作用,將他和管仲、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張居正并列,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六位政治家之一。
回望中國古代史,大凡在呼喚改革變法的年代里,商鞅就會成為改革家們高高舉起的一面旗幟。王安石變法提出的“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實際上就是商鞅當年“治世不一道,變法不法古”在宋代的表達方式。而在社會趨于穩定的年代,商鞅就變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頭號目標。當然,在變法與守舊之爭俞演俞烈之際,守舊派便會不遺余力地往商鞅頭上潑臟水。在中國特定的文化環境里,商鞅死后別無他法,只能采取佛羅倫薩詩人但丁在其名著《神曲》中貢獻的對策:“一意孤行,笑罵由人,非但不加申辯,而且充耳不聞。”
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商鞅一出道就表現出一種過人的自信和判斷力。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蓖鹾偃弧M跚胰?,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摈痹唬骸氨送醪荒苡镁匀纬迹职材苡镁詺⒊己酰俊弊洳蝗??;萃跫热?,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不聽公孫座勸告的公孫鞅依舊呆在魏國,果然相安無事。通過這件事,不難看出公孫鞅(商鞅)驚人的自信心和判斷力。設若沒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心和判斷力,他必然會驚慌失措,而絕不可能臨變不驚、泰然處之。
商鞅從魏國輾轉來到秦國后,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引薦拜見了秦孝公。為了引起秦孝公的重視,商鞅進行了精心準備,準備了三套說辭。史稱商鞅先后三次晉見秦孝公,因為摸不準秦孝公的心思,第一次見面時,商鞅按照五帝之道陳說自己的政治見解,口若懸河地講了許久,孰料秦孝公總是打瞌睡,根本聽不進去;第二次晉見時,商鞅按照三王之道陳說政見,秦孝公依舊聽不進去;第三次晉見時,商鞅索性用霸道進行勸說,秦孝公則聽得津津有味,膝蓋不知不覺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動,一連談了好幾天還不滿足。獲得秦孝公信任的商鞅立即得到重用,開始了他的變法之旅。一望而知,商鞅是一個典型的政客,懷里同時揣著“帝道”、“王道”、“霸道”好幾樣東西,買家喜歡什么,他就兜售什么。因為大買家秦孝公索要的是霸道,故而,商鞅便將胸中的霸道學說傾囊相授。設若秦孝公要選擇王道,相信商鞅也一樣會投桃報李,照樣傾囊相授的。只是歷史沒有假設而已。
接下來,商鞅在秦孝公的信任支持下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先是“徙木立信”,接著是殺一儆百,“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瘜⒎ㄌ?。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p>
商鞅先后兩次變法,第一次在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在公元前350年。第一次變法的主要內容包括:編定戶籍,實行連坐法;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獎勵耕織。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是:推行縣制;遷都咸陽;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焚詩書,禁游說;制定秦律。商鞅變法招招直指沿襲已久的舊制度的軟肋,可謂切中時弊,針針見血?!靶兄?,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鞅曰‘此皆亂化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城。其后民莫敢議令?!薄靶兄哪辏域瘡头讣s,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于孝公,諸侯畢賀?!?/p>
商鞅變法改變了秦國長期積貧積弱的面貌,國力迅速崛起,成為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周天子派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各諸侯國也紛紛前來道賀。商鞅自然不肯輕易放過曾經使自己蒙羞的魏國,于是率軍伐魏,大獲全勝,魏國被迫割讓河西土地給秦國,而將國都遷到大梁,秦孝公將於、商兩縣十五座城池封給商鞅,商鞅由此號商君,被稱為商鞅。
變法成功的商鞅最后走上被車裂的絕路,顯然不是他所想要的,卻和他自己的誤判和抉擇息息相關。
商鞅相秦十年,功成名就,同時也結下了許多冤家對頭。在商鞅沉醉在巨大的成功之中洋洋自得的時候,一個名叫趙良的人冷眼旁觀,看出了商鞅潛在的危機,并來到他的面前,對其進行善意的提醒,勸告他見好就收,及早退步抽身,以免日后蒙受不測之禍。趙良對商鞅的提醒猶如洪鐘大呂,催人警醒。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見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見也,從孟蘭皋,今鞅請得交,可乎?”趙良曰:“仆弗敢原也??浊鹩醒栽唬骸瀑t而戴者進,聚不肖而王者退?!筒恍?,故不敢受命。仆聞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吐牼x,則恐仆貪位貪名也。故不敢聞命?!鄙叹唬骸白硬徽f吾治秦與?”趙良曰:“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蝗舻烙菟粗?,無為問仆矣?!鄙叹唬骸笆记厝值灾?,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筑冀闕,營如魯衛矣。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則仆請終日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藥也。鞅將事子,子又何辭焉!”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愿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谥?,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余聞之,款關請見。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于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于府庫,德行施于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筑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為教也。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栽娪^之,非所以為壽也。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对姟吩唬骸萌苏吲d,失人者崩。’此數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稌吩唬骸训抡卟蚜φ咄觥!H舫?,尚將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于鄙,勸秦王顯巖穴之士,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將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鄙叹?。(《史記·商君列傳》)
俗云“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趙良從旁觀者的角度清楚地看到了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的弊端,尤其是已經潛伏在商鞅身邊的巨大危險。商鞅顯然對自己主持變法的業績信心滿滿,故而才會有自己與秦國名相百里奚比較誰個更優秀之問。趙良直言不諱地對商鞅和百里奚主政期間利鈍得失的理性分析,雖然令商鞅聽了不舒服,卻全是大實話,對商鞅而言可謂是金玉箴言。如果商鞅能聽進趙良的勸告,他自己的性命無疑便可以保全。
“名韁利鎖濃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庇眠@句話來形容當時的成功者商鞅,可謂是入木三分。熱衷于功名富貴的商鞅沒有把趙良的勸告放在心上,而是繼續我行我素。商鞅如此抉擇,自然有其過于濃郁的事業情結因素的作用,更多的則是他不相信“功成身退天之道”,太看重和幻想繼續占有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過度的權力欲望使得他不肯相信趙良的理性分析,而僥幸存心又使得他對秦國的政壇局勢發生了誤判。
沒過多久,厄運便無情地降臨到商鞅頭上。秦孝公死后,太子駟繼位,史稱秦惠文王。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出面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王立即下達逮捕令,商鞅被迫逃亡。逃至邊關欲求宿客舍,老板見他沒有證件,當即告訴他:“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鞅這才體會到種下苦瓜食惡果的滋味,喟然長嘆曰:“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商鞅回到封地后舉兵反抗,失敗后便留下了車裂商鞅的悲慘一幕。
在秦惠文王繼位后對他下手之際選擇出逃,既說明商鞅并不是自愿為變法獻身的人,也說明當初不聽趙良之言是出于誤判。有意思的是,早年在魏國的時候,魏相公叔座也曾經充當過和趙良相類似的角色,力勸商鞅馬上逃離魏國以求保全性命。那時商鞅壓根不相信公叔座的危言聳聽,而堅信自己的判斷力,繼續呆在魏國,結果安然無恙。真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到了商鞅依然堅信自己的判斷力,不肯聽從趙良相勸的時候,殺身之禍便無情地降臨到了他的身上。相形于公叔座的缺少見識,趙良稱得上是慧眼獨具。商鞅不肯接受沒有見識的公叔座的勸告,顯示了他的過人的自信和判斷力;不肯接受遠見卓識的趙良的良言相勸,卻為之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上一篇:品位是女人魅力的源泉
下一篇:善“打圓場”,提高你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