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生活的本質:不完滿才是人生
不完滿才是人生
世間萬物都萬分精彩,但往往有一些不完美的缺陷,能使萬物更加奪目,光彩照人。例如人生,有過或成功或失敗的經歷,才能從不同的視角感受人生,才能使其更有韻味。對此,季羨林先生提出: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接納不完美,體驗另類精彩人生
季羨林先生在《不完美才是人生》中明確提出這句話,無非是想告訴大家,真正的人生,都是由一些不完美的片段組成的,所以接受這些不完美的因素,才能使自己朝著更美好的未來前進。
季羨林先生早年在德國留學時,曾經與一名才女相知相戀、相愛相惜,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擺在他的面前:他要報效國家,要在國家需要他的時候,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忍受錐心的痛苦和不舍,他回到了國家,離開了心愛的人。這一去,兩人便再也沒能見面,只是在世界的兩端,兩顆孤獨的心默默地回憶著曾經的幸福。
這段異國的戀情是不完美的,在季羨林先生心中永遠是無法言說的痛。但是,正因為這種不完美,這段感情永遠塵封在最美好的記憶中。正是這種不完美,增加了季羨林先生情感的深度,使他人生的思想得到延伸。或許也正是帶著這種深沉的感情,帶著對戀人無法言說的愛,季羨林先生才能在做學問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盼望在遙遠的異國他鄉,心中的那個女子能讀到自己的文字。
季羨林先生經歷了不完美的愛情,揮筆寫下《平凡亦有禪》。在人生方面,他強調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真真切切地告訴我們,雖然人生有不完美,但不要怨天尤人,去接納它,就會發現另類的精彩。
蘇東坡有詞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南宋方岳有詩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這都是我們時常引用的膾炙人口的句子,都與季老的思想不謀而合,告訴我們人生中總是充滿了不完美,但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接納不完美,激活思想的飛躍
在“文革”那段特殊的時期,季羨林先生遭受了種種非人的待遇,這種生命中的不完美并沒有將他打倒,嚴峻的形勢使他產生了特殊的思考。《牛棚雜記》里記載,他幼年時曾想留在鄉下生活,如果他沒出來讀書,就不會受到批斗;文化水平至多是半文盲,家里有一兩畝地,天天下地勞動,以后撈到一個貧農地位,生活雖清苦,但無憂無患,生活愜意。而如今“人生識字憂患始”,自己成了大學教授,天天挨批斗,頭上戴了“反動權威”的帽子,前途未卜。
季老的文章言真意切,但他并不后悔選擇離家讀書,不后悔成為教授,那些殘酷的批斗、驚恐的生活經歷確實是人生的一段不完美,但他愿意承受。因為若沒有經歷這種不完美,也許他永遠不會有如此的思想起伏,平淡無波的人生是缺乏深度、極度膚淺的。
不完美能夠加深人的思想力量,使人們真正認識世界,衡量自我,思考人生的價值。因此,經歷不完美,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財富。
季羨林先生曾經拿落后的中國舉例,雖然近代的中國軟弱無能、任人欺凌,但最終中國還是崛起了,并且越來越強大,我們正是從這些曾經的不完美中走過來的。唐太宗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曾經的屈辱就像一面明鏡時刻提醒著我們,勿忘國恥,自立自強。可以說,這些曾經的缺憾,與當今國家的強大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或多或少會有不完美,席慕蓉說過:“每一件事都有它不得已而發生的理由。”同樣,每個人都有他必定要跋涉的道路,這條道路或泥濘,或崎嶇,總之這都是生命中必須要面對的。從花草樹木到風雨云電,無一例外都要經歷種種不完美。這種不完美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到這一點,人生才可以變得更精彩。
季羨林先生告訴我們不要抱怨生活,不要被生命中的不完美擊敗。積極地面對,勇敢地挑戰,終有一天,你會因這些不完美而變得成熟勇敢,它們能讓你體驗到生命的真諦,最終你會感謝人生經歷過不完美。
上一篇:季羨林:談生活情趣:做性情中人,一輩子詩意地活
下一篇:季羨林:談禮:富者有禮高質,貧者有禮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