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代溝:老者寬容,少者虛懷,風氣為正
老者寬容,少者虛懷,風氣為正
《論語·述而》有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我們要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多發現別人的長處,對于別人的缺點則要引以為戒,修持自身的操守。
同樣,《論語·衛靈公》中講到子貢問言。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季羨林這樣解釋這句話:“不要強迫別人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你要知道,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別人也不喜歡。”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要多為別人考慮,學會換位思考,想想如果站在他人的角度,這個問題會是什么樣子,這樣才能做到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寬人律己
季羨林先生在《志慮心物》中談道:“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社會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年輕一代和老一輩的關系就像家庭關系,該如何處理,怎樣處理,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問題。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社會總是在發展前進,如果沒有了“代溝”,那一定不是個好現象,因為社會可能停滯不前了。所以我們要理性看待“代溝”問題,用寬容去努力減少“代溝”,用兩代人的傳承彌合“代溝”,如此,天下康平,社會大家庭才能不斷進步。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談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年輕一代需要有振興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有作為國家新一代子民應有的蓬勃朝氣和社會擔當,這是其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有更好的修養和操守、虛心向前輩求教的態度以及堅韌不拔的品格。同樣,老一輩的人也應該多給予年輕人引導和寬容,這才是科學處理兩代人關系的交流方式。
季羨林先生在醫院治病時,有位年輕的學者在報上撰文,開篇便對季老大肆指責,毫不客氣地說他“自封大師”,下來的是滿篇的刻薄之語,連醫院里的醫生、護士們讀了都義憤填膺,紛紛為季老打抱不平,有人甚至要找那位年輕學者理論,或者干脆起訴對方。
相比大家的態度,季羨林先生卻對此淡然處之。他平和地說:“人家說得對,我本來就不是什么大師,只不過我運氣好,好事都往我這流。”他還說道:“我就兩條:愛國和勤奮。我總覺得自己不行,我是樣樣通,樣樣松。”季羨林先生看到妻子不高興,便勸夫人端正態度,并說:“人家說得對的是鼓勵,說得不對的是鞭策,都要感謝,都值得思考。即使胡說八道,對人也有好處。就怕一邊倒的意見,人就暈了。”
對待別人的錯誤或責難,要做到寬容大度;對自己則必須嚴格要求,力爭做到精益求精。少一輩人要以虛懷若谷的心態多去學習老一代人的優良風骨,老一輩則要以身作則,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給下一代人做榜樣。一來二去,社會風氣就正了,“代溝”也彌合了。
代與代的傳承
季羨林先生在《志慮心物》中如是說:“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么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傳承不僅僅是文明的火種在老一輩人和年輕一代人之間的傳遞,同時也是年輕時的自己與年老時的自己在兩個時空間的接力。80后作家韓寒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然道,對于自己年幼時說出的一些狂語,如今再看已覺多少有些語失,甚至“恨不得砍自己兩下”以自省,可見韓寒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社會需要進步,文化需要傳承。一個社會是否和諧,兩代人之間能否切實溝通,這不僅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包容度,更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個民族的性格和品質。
《周易》有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歷史的大川總要向前汩汩奔流,后浪與前浪之間難免會有無法填補的溝壑,只要兩代人用心去交流,真誠地溝通,則家庭必定和諧安康,社會必然安穩前行。
上一篇:季羨林:談人生的價值:人生不該浪費在常態之中
下一篇:季羨林:談信念:信念帶來無限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