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輩子,不可能不與人合作。
或者是在一個單位做同事,或者是在一個生意中做伙伴,都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合作關系。
人類的生存、事業的成功、社會的發展,都與合作緊密相關。人類的一切成果,都是人們合作的結果,幾乎可以說,沒有合作,就不會有人類的今天。
合作,是優勢互補。合作,可以將合作雙方的力量增強,將合作雙方的利益放大。這正如龜兔賽跑故事的現代版那樣,在陸地上,兔子駝著烏龜跑,遇到大河時,烏龜駝著兔子游,將雙方的優勢充分發揮,避免了單方能力局限可能造成的障礙。
所以,合作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明智舉措。
但是,合作得好卻不容易。因為人的秉性、能力、專長、習慣、知識、氣度、胸懷等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達到異中求同,能同舟共濟,勢必要經過共同努力才行。
依爺爺六十年人生的感悟,感到要能與別人合作好,需注意四方面的問題。
第一,要學會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任何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尊嚴和自尊心。無論他是你的同事,還是你的下屬,你必須從心里尊重他,感謝他,是他與你的合作,才有共同的成果。而千萬不能頤指氣使,挑剔埋怨,像使喚奴隸似的呼來喚去。也不要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現,好像沒有你的合作對方就活不下去似的,這樣會深深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更不可在對方有失誤時,劈頭蓋臉地斥責,不給對方留面子,不給對方留尊嚴,那樣只會使對方心懷異志,從心里與你疏遠、對抗,甚至破壞合作。
當然,合作是有原則的,合作不是相互遷就。有章可循,有明確的合作“依據”(協議),是合作的法律基礎。決策有誤,執行偏差,造成損失,也要按規章約定,給予責任人以相應的處罰。但只要出于公心,講清道理,最終都會得到理解,處罰與人格侮辱是兩碼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不是殺得馬謖也心服口服、感激涕零么?有時強力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溫柔會更有力量。猶太法典上說:“溫和與友善總是比憤怒和暴力更有力。”比如“南風與北風比賽”的故事,很能說明這個道理。
在這方面,爺爺經歷的最深刻的教訓,是你舅爺家。原來你舅爺家五兄弟,各個都很有能力,又懂技術,在1985年改革開放初期,就自己家辦軋鋼廠,并積下了幾百萬資本,這在當時是很轟動的,屬改革開放時期起步較早的成功企業家。可是,由于企業里有的決策人恰恰不懂得尊重人,不懂得與別人換位思考,在小勝面前,忘乎所以,自命不凡,強悍暴躁,簡單生硬,漸漸失去人心,加之決策不慎,而最終沒能發展起來,令人扼腕嘆息。教訓是慘痛的。
爺爺在銀行工作時,會經常深入企業調研,發現一些企業家初始成功后來卻落敗,其根本原因,是不會與人合作,不會凝聚人心,不知道激發合作者“忠誠度”的重要性。由于感情上的疏遠,人們往往傾向于不相信或不感興趣,缺乏感情上的共鳴,理解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功夫往往在事情之外,即人際關系的處理成為首要。
有句古語“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恩者急人難”,都是講合作雙方的喜歡或忠于都是相互的。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投入的是真情,道理上,收獲的也不該是假意。不能因為受過騙,就否定這個大原則。
一位媽媽在一條清澈的小河邊洗衣服,她五歲的兒子在河邊的草地上玩耍,遠處的群山在云霧中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忘情的孩子抬起頭時,發現自己離媽媽很遠了,有點害怕,便高喊著“媽媽——”,向他媽媽跑去。孩子的喊聲剛停,在遙遠的地方也有一個空曠的聲音“媽媽——”傳了過來。誰在學自己喊媽媽?孩子愣住了。他高聲問:“你是誰?”那個聲音傳過來:“你是誰?”孩子急了:“你不許學我!”那個聲音:“你不許學我!”孩子被氣急了:“你是壞蛋!”于是對方也回應一句:“你是壞蛋!”孩子氣哭了,跑到媽媽跟前訴說委屈。媽媽笑了,說:“你向他問好,聽他怎么說。”孩子于是對著遠方喊:“你好!”于是從遠處也傳來了一聲:“你好!”“我愛你——”,“我愛你——”遠處的群山忠實地傳出回聲。孩子笑了。
其實,我們生活中不也是這樣嗎?無論是收獲仇恨還是收獲友愛,那個播下什么種子的人,就是你自己呀!
一切合作的矛盾、分歧,都不是單方面的問題。
所以,與人合作,一定要有自我反省能力,懂得換位思考。合作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失敗之后,首先要從自身找差距,不能總是遷怨、挑剔別人,好像誰都對不起你,那么,你又做得如何呢?你反思自己的不足了嗎?北宋詩人林逋說:“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人啊,往往喜歡看別人的缺點,卻忽略了自己的不足。能切身地理解對方,進而協助對方解開心結,克服困難,共同彌補過失,真誠地與對方結成利益共同體,這樣合作的成功率才會高。
所以,生意事業的合作,實質先是人的合作。先有自己做人的成功,才會有與別人合作的成功。即使是一次與“狼”的合作,也怨自己沒有看準人。應當把一次失敗當作一次學習。能實現一次自身的提高,也算一次合作的價值。
第二,要學會分享。特別是現代社會,是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時代,人與人相互依存度增強,為了生存,必須與人合作。合作的最終目的,都是想實現“自己”的目標,沒有哪個合作是只為別人而不為自己的。可是,問題的關鍵在于,只想自己的利益,不考慮對方的利益,這種合作能成功么?或許會有一次或暫時的成功,但不會有多次或長久成功。
合作,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一種有規則的利益“交換”。你肯把利益讓渡給別人,別人才會同樣把相應的利益讓渡給你。所以,合作的奧秘在于肯善待他人。香港巨富李嘉誠做生意精于算計,但卻常常主動讓利他人。他說:“假設拿10%的股份合理,拿11%也可以,那么,我就拿9%,這就是我發財的原因。”“刻薄不賺錢,忠厚不蝕本”,是經驗之談。敢擔當、肯吃虧是一種超凡的大境界,是能促成合作成功的法寶。
吃虧不僅是一種勸誡和教化,是處世的圓熟經驗,更是一種處世的智慧。
一個人若只圖自己快活,只計較個人得失,而置別人的利益于不顧,誰還會與他再次合作呢?所以,真正合作的高境界是實現雙贏或多贏,是“你先贏,我后贏,再雙贏”。
天堂與地獄的差別,就在于天堂里的人,都在用自己手里的長柄勺子去喂別人,而自己也被別人所喂;而地獄里的人都只顧自己,不喂別人,卻又無法用長柄勺子把食物送進自己嘴里,因而人人在挨餓。
你奶奶年輕時與別人合伙做生意,爺爺跟你奶奶說:“合作之前,先看看對方能否掙到錢,若對方賺不到錢,這個買賣別做,也做不成。在分配利潤時,若一家可分五角錢,咱只要四角九分,給對方五角一分,讓對方‘秤’高一點,這樣才可以有長久的合作。”知足常樂,吃虧是福。你奶奶果然這樣做了,結果,不但主動找你奶奶合作的人多,而且每次合作基本都是成功的、愉快的。這就是分享的魅力。
在家庭、在學校、在單位,即使沒有一次“項目式”的合作,這種共同分享的機會也時時存在。比如與親友同事共享一塊地瓜,共睡一張床,共享一份獎金,共享一次快樂,共同分擔一次痛苦,這雖不是在做“項目合作”,但同樣表現出了人性的善良和大度。而這種人緣、人氣、人脈,別人對你的好印象、好口碑,自然為日后的“項目合作”奠定了基礎,誰有好的生財之道,自然會先想到你。
分享,也包括博采眾長,分享別人的經驗和教訓。管理大師蔣泓峰說過:“有足夠的胸懷、眼光和能力把別人的優點變為自己優點的人,就一定會無往而不勝。”可見,能從合作伙伴身上學習一切有用的東西,也是合作的智慧。
所以說,學會分享,實質還是人格、胸懷、氣度問題,是價值觀、思想方法問題。也就是說,合作的功夫在合作之外。
第三,要懂得選擇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古訓說“買賣好做,伙計難搭”,是至理名言。事實上,不是你的人格、品質怎么高、怎么大度、怎么高姿態,就一定能合作好。如果遇上一個唯利是圖、專橫跋扈、陰損毒辣、偏激狹隘、薄情寡義之徒,你把心掏給他,也換不來他的誠意,如果真與這種人合作了,不僅不會成功,還可能給你帶來資本上的損失。
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們的功利思想十分嚴重,赤裸裸地就剩金錢關系,你義他不義,你慈他不慈。所以,千萬要睜開眼睛先看準人,不可盲目合作。爺爺和你爸爸多次吃了太輕信人、太仁慈忍讓的虧。因為自己不是壞人,也想不出別人會有哪些不良居心,所以往往上別人的當。
辨別人,真是難哪!正是“畫人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往往越是奸狡的小人,越會說話,越會來事,越會表現親密,常常在事先把你忽悠得不知不覺上了他的道。騙子們的招數五花八門,防不勝防。
因此,與人合作時,一定要保持頭腦清醒。不熟悉的人,不能輕易與他合作。對熟識的人,也不要只看他跟你如何把合作說得天花亂墜,要跳出合作之外,去審視他與別人曾有的合作,是不是講誠信。要看他平時的人品、口碑如何。他若和別人不講信譽,不講義氣,不講規則,跟你能行嗎?
被騙,不是誠實之過,為人誠實是對的,但沒睜眼看準人,總相信對方不至于那么損,因而草率決策,是一大忌呀!
智謀與陰謀的本質區別在于是否用正當的手段來謀取應得的利益。我們不排除使用智謀,但我們不主張在合作者之間使用陰謀,可是又不能不防范別人使用陰謀。
第四,能夠包容。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合作,都會有矛盾、有紛爭。而且,舊的矛盾解決了,還會有新的矛盾產生。事物就是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發展的。合伙人“爭吵”,不完全是品格的原因,往往是合作之初責權不明,特別是“分配規則”不清晰所致。古訓“先明后不爭”,事先把許多相關利益界定清楚,也是合作成功的關鍵。有意見相左,不一定是壞事,正是這種意見的交叉,達到互補,以減少失誤。但是,若缺少開明的態度、缺乏包容的胸懷,一有點分歧就大呼小叫、就相互不容,一有點失誤就暴跳如雷、互相埋怨,試想,這樣的合作還能繼續下去么?這不是一個合作項目的失敗,是心胸、心態、規則不明的問題。如果還用這種態度與別人合作,還會失敗。《管子》有言:“薄施而厚責,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不謬也!
有紛爭是難免的,關鍵是要把握大局,不要因小失大。
春秋時趙國老將廉頗勇冠三軍,功勛卓著,曾非常不服氣門客出身的藺相如憑一次“完璧歸趙”便官拜上卿,位在自己之上,多次欲當街羞辱相如,但藺相如多次謙避,不與計較。有人為此替相如不平,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我還懼廉將軍嗎?我所慮的是國家安危,怕我二人爭斗起來,于國不利呀。”這話傳入廉頗耳中,老將幡然悔悟,主動負荊請罪,此后二人結成生死之交,使得《將相和》成為千古佳話。
欲做大事業者,必有大氣度才行。有時,打破僵局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先退一步。懂得退讓的人,往往是智者,是懂得珍惜既有幸福的人。可是,沒有大勇者,很難做到先“退”。有人把不肯退讓當成是對尊嚴的維護,其實,這種“執拗”所維護的僅是暫時的“面子”而已,真正的尊嚴,是靠胸懷、靠品格、靠正義和成功來確立的。
據史料載,春秋時期的楚莊王舉行慶功宴會,邀請文武百官暢飲。歡宴之間,楚莊王讓他最寵愛的美人許姬為功臣敬酒,突然一陣風將宴會廳中的燈熄滅,頓時大廳一片漆黑。黑暗之中,有人拽住許姬的衣袖,欲行非禮。許姬情急之下,一把將非禮之人的冠纓扯下,那人嚇得急忙松開了手。許姬一邊大叫“點燈”,一邊匆匆走到莊王跟前訴說此事,請莊王嚴懲非禮之人。莊王卻立即阻止點燈之舉,在黑暗中宣布:“為了盡歡,請武將們將冠纓自行扯下藏好,違令者斬。”過了一會兒,他命宮女點燈,宴會繼續進行。武將們并不知其中緣故,但只有行非禮之人心里清楚,莊王為什么這樣做。兩年之后,楚晉大戰,交戰中一名叫唐狡的將領特別勇猛,多次為莊王解圍,立了大功。莊王特意嘉獎他的忠勇,問他何以如此效命,唐狡答曰:“臣,先殿上絕纓者也。”楚莊王以自己“容他人難容之事”的氣度,贏得了屬下的忠心。
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心,他將無往而不勝。
或許,爺爺把話題說得沉重了點,但這確是爺爺六十年人生的經驗之談。
當然,孫孫也不必對社會的復雜、險惡感到畏懼、緊張,正像有陽光就有陰影一樣,畢竟社會上還是好人多。所以,不必對人類失去信心,只要知道小心,不斷用知識裝備自己,多從別人身上學習正反經驗,還是可以從容應對人生的。
合作的前提,不僅要找準伙伴,還要看準項目的可行性。對項目的評估屬于另一個話題,爺爺不在這里細說了。爺爺這里只強調學會合作的問題。
學會合作,是成功人生的一大本領、一大智慧。一個人會因為懂得合作的力量,而成為無所畏懼的人。反之,不會合作,喜歡孤軍作戰,則很難有大的作為。
闊闊,你若是生活的強者,并對生活有充分的準備,你會很自然地能主導自己、主導他人,通過與別人精彩的“優勢互補”,共同謀取合作的成功。
所謂合作,就是優勢互補,互惠雙贏
上一篇:婚姻八要
下一篇:學會說話